
亦作“ 蹈儛 ”。犹舞蹈。臣下朝贺时对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种仪节。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蹈舞难踰,歌謡靡宣。”《隋书·许善心传》:“颂歌不足,蹈儛无宣。” 宋 王禹偁 《贺皇帝嗣位表》:“权守外藩,不获蹈舞玉堦。”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 羌 胡 蹈舞呵共讴歌,两国交欢呵罢兵戈。”
蹈舞(dǎo wǔ)是古代中国礼仪中一种特殊的舞蹈动作,指臣民朝见君主时,以顿足踏地、挥袖起舞的方式表达敬意与喜悦。该词强调动作的规范性与仪式感,常用于庄重场合,体现对尊者的崇敬之情。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蹈”本义为踩踏、顿足,“舞”指按节奏摆动身体。“蹈舞”即双足有节奏地踏地,配合手臂挥动,形成一种程式化的舞蹈姿态,常见于朝贺、庆典等隆重仪式 。
《辞源》指出其核心为“以舞表敬”,是古代“再拜稽首”礼的延伸,通过舞蹈动作传递臣子的恭顺与欢欣之情,多见于唐代史料记载的宫廷礼仪 。
唐代笔记《酉阳杂俎》载“臣见君,行蹈舞之礼”,表明其作为固定仪轨,用于彰显皇权威仪与臣子忠诚。如《新唐书》记唐太宗受俘时“群臣蹈舞庆贺”,凸显庆典中的尊卑秩序 。
宋代《太平御览》引《汉官仪》描述“天子登基,百官蹈舞”,说明其兼具仪式功能与情感宣泄作用,通过肢体语言强化集体归属感 。
该词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存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其内涵可概括为:以规范舞蹈动作传递敬意与喜悦的仪式行为,反映了古代礼乐文化中“舞以载道”的思想。
参考来源:
“蹈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ǎo wǔ,具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指因极度喜悦或兴奋而表现出的手舞足蹈状态,常用于形容欢庆、胜利等场景中的激动情绪。例如:“人们在节日中蹈舞欢呼”。
成语意义
“蹈”指踏足跳跃,“舞”指舞蹈动作,组合后表示“像跳舞一样欢跃”,强调情绪的外放表达。例如《新唐书》中记载,唐代诗人杜审言受武则天召见时“蹈舞谢恩”,体现其欣喜之态。
礼仪用途
古代臣子在朝贺皇帝时,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即“蹈舞”)表示敬意,属于宫廷仪节。例如南朝陈徐陵在碑文中写道“蹈舞难踰,歌謡靡宣”。
如果需要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骜好八街九陌八书边和尚臕息笔管菜摈弃哔啁剥肤及髓补諡穿荆度棘从省服地震学独照恩造犯乱逢昌阜财凫卢貂告难关税同盟过账汗渍毫无二致黑附子华星慧力虎狼交心交志节酒机耕站近甸九六酷杀衖堂楼阴骡脚弄送农月墙翣迁蝗铅泽罄宇轻越鹊鉴赏罚不明失心疯嘶嘶素木床孙壻同年齿録同议推爱酴釄问肯无群橡皮膏闲暮弦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