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卓茂传》:“﹝ 卓茂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 密 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平帝 时,天下大蝗, 河 南二十餘县皆被其灾,独不入 密县 界。”后以“迁蝗”谓政治清明,教化大行。 唐 邵混之 《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 童恢 责兽, 卓茂 迁蝗。”
“迁蝗”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政治治理成效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迁蝗”字面由“迁”(迁移、转变)和“蝗”(蝗虫)组成,但实际含义为“政治清明,教化盛行”的象征。它通过蝗虫灾害的“迁离”现象,比喻官员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良好。
出自《后汉书·卓茂传》:东汉官员卓茂任密县县令时,以儒术教化百姓,使当地“道不拾遗”。平帝时期,河南二十余县遭蝗灾,唯独密县未受侵害,后人以此事代指良政的成效。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史类讨论,作为特定历史治理理念的例证。
“迁蝗”以自然灾害的避让现象,隐喻官员施政有德、百姓安居的社会状态,是中国古代“以德治民”思想的典型表达。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汉典等工具书。
《迁蝗》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蝗虫大规模迁徙。
《迁蝗》的部首是虍(⺁),共包含8个笔画。
《迁蝗》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文字,描述了大规模蝗虫迁徙的现象。
《迁蝗》的繁体字为「遷蝗」。
在古时候,「迁蝗」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代汉字。然而,由于无法直接查证古代文字的具体写法,具体的古汉字写法无法给出。
1. 蝗虫成群结队地迁移,构成了一幅庞大的“迁蝗”景象。
2. 迁蝗给农田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引发了防治工作的紧张进行。
迁徙、大规模、蝗虫、现象。
蝗灾、虫灾。
稳定、安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