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吊死扶伤的意思、吊死扶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吊死扶伤的解释

吊祭死者,扶救伤者。《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弔死扶伤,弘宣皇泽。”《明史·方震孺传》:“ 震孺 出关,延见将士,弔死扶伤,军民大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吊死扶伤

“吊死扶伤”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吊死”与“扶伤”两部分构成,分别指代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伤者的救助,整体强调对生命逝去的悲悯与对生存苦难的关怀。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字义解析

  1. 吊死(diào sǐ)

    • “吊”:本义为祭奠、哀悼逝者,引申为对不幸事件的深切同情。
    • “死”:指死亡或逝者。
    • 合指通过仪式或行动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如《礼记·檀弓》载:“吊丧者,哀其亡也。”
  2. 扶伤(fú shāng)

    • “扶”:本义为搀扶、救助,引申为支持、救济。
    • “伤”:指身体或精神受创者。
    • 合指对伤患的救治与抚慰,如《论语·乡党》言:“伤人乎?不问马。”体现人本关怀。

二、成语溯源与典故

该成语典出《战国策·齐策》:“吊死问疾,扶伤救亡。” 原指战国时期君主抚恤战乱中的百姓,既哀悼亡者,又救治伤员,体现仁政思想。后世引申为对灾难、战争中受难群体的全面关怀,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良吏“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三、现代语义与用法

  1. 广义人道主义

    泛指对生命逝去的尊重与对生存困境的援助,如灾害救援中“既安葬遇难者,又医治幸存者”的实践。

  2. 社会伦理象征

    体现中华文化“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核,如《孟子·梁惠王上》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成语内核相通。


四、使用场景示例


五、注意事项

该成语需区别于“救死扶伤”(侧重医疗救治),更强调对“死亡”与“伤痛”的双重关怀,常见于描述灾后重建、战争善后等场景。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2699-7),条目“吊死扶伤”。
  2. 《战国策译注》(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6125-3),齐策篇注解。
  3. 《史记·循吏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论恤民政策。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延伸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吊死扶伤”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成语意为吊祭死者,扶救伤者,常用于描述在战乱或灾难后对伤亡者的关怀与救助行为。

  2. 出处与典故
    源自《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记载了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在征战后安抚民心的举措。

  3. 用法与结构

    • 语法:联合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描述领导者的仁政或善后行为。
    • 例句:明代《明史·方震孺传》记载:“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
  4. 语言特点

    • 拼音:diào sǐ fú shāng(注音:ㄉㄧㄠˋ ㄙˇ ㄈㄨˊ ㄕㄤ)。
    • 感情色彩:中性词,强调对伤亡者的关怀,无褒贬倾向。
  5. 延伸说明
    该成语体现了古代对战后民生恢复的重视,与现代“救死扶伤”不同,其语境更偏向于对已发生伤亡的善后,而非医疗救治。

以上信息综合了《南史》《明史》等历史文献及权威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百度百科》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暗话按扣儿板授鄙杂长祖乘雷车载船装驰毫赤烘烘畜德词骨赐顾打勤大垧之惭电旌电转儿番菜箇底乖实灌汲姑默滚开衮职国花何患无辞鹤林玉露横难简典酒家就位决贾峻阪浪费廪赐龙腰沦殂庐山真面目麻搽纳亨旁游批抹强中更有强中手起衅取决于取庸驱絷日久月深丧车山樽设身处地十目十手首令帅伏螳螂奋臂韬光用晦土营问卷调查温玉香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