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ch ,hear, ask and touch—a diagnosis method] 指望色、闻声、问状、切脉,是中医四诊要诀
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古今医统》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按脉象。合称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而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元 施惠 《幽闺记·抱羔离鸾》:“[末] 翁大医 你还要看症真仔细下药。[浄]这等待我再望、闻、问、切。”《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你等疑我不曾看脉,就要下药。不知医道中,本以望闻问切,目为神圣工巧,可见看脉是医家第四家,不是上等。”《当代》1981年第3期:“ 严锡嵩 在当‘牛鬼’之年……曾埋头自学中医,望闻问切这一套及药物方剂知识背得颇熟。”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合称“四诊”,最早见于《古今医统》中“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的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望诊
观察患者外在表现,包括:
闻诊
通过听觉和嗅觉收集信息:
问诊
系统询问病情:
切诊
触诊与脉诊结合: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即综合四类信息互证,避免单一诊法的局限性。例如:患者面色苍白(望诊)、声低气短(闻诊)、自述乏力(问诊)、脉细弱(切诊),可综合判断为气血两虚证。
该理论体系萌芽于《黄帝内经》,经扁鹊实践完善,最终在《难经》中形成系统论述。现代中医临床仍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进行诊疗。
《望闻问切》是一个成语,形容医生在诊治病人时细致入微地观察、聆听、问询和切诊,以确诊和治疗疾病。以下是关于《望闻问切》的相关信息:
《望闻问切》的“望”字拆分的部首是“木”,共有5画;“闻”字的部首是“门”,共有12画;“问”字的部首是“口”,共有9画;“切”字的部首是“刀”,共有5画。
《望闻问切》成语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经典之一。它强调医生在诊治病人时要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判断症状,以便准确诊断疾病。
《望闻问切》的繁体字为「望聞問切」。
《望闻问切》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无法确切确定。然而,现代常用的字形与古时候相差不大。
医生在治疗病人时,应该细心地望闻问切,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闻切
探索病因、抓耳挠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