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望闻问切的意思、望闻问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望闻问切的解释

[watch ,hear, ask and touch—a diagnosis method] 指望色、闻声、问状、切脉,是中医四诊要诀

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古今医统》

详细解释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按脉象。合称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而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元 施惠 《幽闺记·抱羔离鸾》:“[末] 翁大医 你还要看症真仔细下药。[浄]这等待我再望、闻、问、切。”《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你等疑我不曾看脉,就要下药。不知医道中,本以望闻问切,目为神圣工巧,可见看脉是医家第四家,不是上等。”《当代》1981年第3期:“ 严锡嵩 在当‘牛鬼’之年……曾埋头自学中医,望闻问切这一套及药物方剂知识背得颇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方法,统称"四诊",最早见于《难经》第六十一难。该体系由四个维度构成:

一、望诊 医者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等体征,《中医诊断学》指出"望而知之谓之神",重点包括面部五色诊(青赤黄白黑对应肝心脾肺肾)和舌诊(舌质反映正气、舌苔显示邪气)。

二、闻诊 包含听觉与嗅觉双重判断,《黄帝内经》记载"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不仅需辨别患者语言强弱、呼吸缓急,还需注意体味异臭,如《伤寒论》描述的"口烂食断"特殊口气。

三、问诊 《景岳全书》将其归纳为"十问歌",系统采集病史信息。现代中医问诊包含三部分:主诉收集(症状性质与持续时间)、现病史追溯(疾病发展脉络)、既往史了解(体质基础与遗传因素)。

四、切诊 包含脉诊与按诊两部分,《脉经》记载24种基础脉象。当代临床结合时令(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体质(肥人沉细瘦人浮大)进行综合判断,配合腹部按诊辨别症瘕积聚。

这项起源于先秦的诊疗体系,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化,至今仍遵循"四诊合参"原则,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技术标准》列为必考项目,现代研究证实其与西医学问诊存在76.3%的吻合度(《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年数据)。

网络扩展解释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合称“四诊”,最早见于《古今医统》中“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的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一、四诊内涵

  1. 望诊
    观察患者外在表现,包括:

    • 神色形态:精神状态、面色、体态(如是否萎靡或亢奋)
    • 舌象:舌质颜色、舌苔厚薄与颜色(如黄苔主热证)
  2. 闻诊
    通过听觉和嗅觉收集信息:

    • 听声息:语言强弱(如声低为虚证)、咳嗽特点、呼吸频率
    • 嗅气味:口臭、体味(如腐臭味提示热毒)
  3. 问诊
    系统询问病情:

    • 现病史:症状性质(如疼痛部位、寒热感受)
    • 既往史:旧疾、家族病史
    • 生活习惯:饮食偏好、作息规律
  4. 切诊
    触诊与脉诊结合:

    • 脉象:通过寸口脉判断脏腑状态(如浮脉主表证)
    • 触诊:按压腹部查痞块、触摸皮肤温度湿度

二、综合运用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即综合四类信息互证,避免单一诊法的局限性。例如:患者面色苍白(望诊)、声低气短(闻诊)、自述乏力(问诊)、脉细弱(切诊),可综合判断为气血两虚证。

三、历史渊源

该理论体系萌芽于《黄帝内经》,经扁鹊实践完善,最终在《难经》中形成系统论述。现代中医临床仍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进行诊疗。

别人正在浏览...

镑张报审壁拆毕聚残酒刬绝谄口撑篙斥遣出诊撮空讹作格什文固护诡曲股款鹘城猿洞假候井晋津涂津卒极亲絶笔絶伦超群开标龛世磕打狼土兵老朽丽靡漏绽屡见叠出缕罗佞巧平地机蹡蹡济济歉歉鳅鮀曲木几人亲荣庇如何撒丫子韶润释道誓书束累私誉桃花浔特群通考通课司铜龙湍渚午餐武生员无头公案下断效级遐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