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茅草垫祭品。古代表示对神的敬意。语本《易·大过》:“藉用白茅。” 孔颖达 疏:“荐藉於物用絜白之茅,言以絜素之道,奉事於上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岁,初起明堂、灵臺、辟雍” 李贤 注引 汉 胡广 曰:“古清庙盖以茅,今盖以瓦,下藉茅,存古制也。” 北周 庾信 《郊庙歌辞·周祀圆丘歌·皇夏》:“藉茅无咎,扫地惟尊。”
藉茅是古代汉语中的祭祀礼仪用词,指用茅草铺垫祭品或承载祭器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周易·大过》所载“藉用白茅”,强调以洁净茅草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周礼注疏》中进一步阐释:“藉者,藉席也,祭祀必用茅者,取其絜清也”,说明藉茅具有净化祭坛、沟通天地的象征意义。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藉”在甲骨文中象形为草席铺垫之态,金文添加“耒”部强化农事祭祀关联。《说文解字》释“藉”为“祭藉也”,段玉裁注:“谓祭祀之藉以茅也”,明确其宗教仪轨属性。茅草因具有质地坚韧、气味清香的特点,在《礼记·郊特牲》中被列为“祭天用大裘而冕,祭地用大裘而冕,祭器用陶匏,席用萑黍,藉用白茅”的五方祭祀圣品之一。
该词在历史演变中衍生出多重文化内涵:既指具体的祭祀程序,如《春秋左传注》记载的“束茅缩酒”仪式;又引申为恭敬谨慎的态度,《楚辞·离骚》即以“索琼茅以筳篿兮”喻示修身之德。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祭祀时用茅草垫祭品,或以茅草缩酒”,完整保留了古汉语的核心语义。
“藉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藉茅”指用茅草垫在祭品下方,表达对神灵的敬意。这一行为源自古代祭祀礼仪,强调以洁净、朴素的方式供奉神明。
词源与文献依据
结构与文化内涵
文学与历史应用
北周庾信《郊庙歌辞》中“藉茅无咎”一句,进一步印证该词在祭祀诗文中的使用,突显其礼仪性和庄重性。
“藉茅”是古代礼制与祭祀文化的重要体现,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若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周易》《后汉书》等原典。
卬食把绝宝色避让贤路博学不打自招不依不饶长年三老乘甲出钞翠羽明珰大本钓船定衣顿瘵咢咢二传手恶许赗赐功事勾填光烈果采顾遇和容悦色糊里糊涂货郎子轇轧急杵擣心拮掬惊黩利傍倚刀粝米録公埋溜子尨然眀眀明文模习铙钹侬阿舽艭赔小心潜逵钦产囚籍齐攒疏亲丝国素灵炭金陶朱公天厌退迹驼羹徒奏饷酬纤辉效德鸂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