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er libation] 吊唁;祭奠
亦作“吊祭”。祭奠、吊唁。《东观汉记·陈龟传》:“ 陈龟 为 五原 太守,后卒,西域胡夷, 并 凉 民庶,咸为举哀,弔祭其墓。” 宋 司马光 《抚纳西人诏意》:“而 夏 国主 秉常 ,屡遣使者,造于闕庭,弔祭讣告,寖修常职。” 洪深 《包得行》第四幕:“我父亲到 潘知事 家吊祭,不知听到什么人说什么话。”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
吊祭是汉语中表示哀悼与纪念的复合词,由“吊”和“祭”两个语素构成。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吊”指对逝者或遭遇不幸者的慰问,“祭”则为供奉仪式或追思活动,合称即指通过特定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该词常见于文献与礼俗语境,如《礼记·檀弓》中“吊丧者必易服”即体现古代吊祭的规范性。
从词源演变看,“吊”本义为追怀亡灵,甲骨文中已有相关记载;“祭”则源于上古祭祀文化,字形呈手持肉献于神前的象形。两者结合后,“吊祭”既涵盖情感层面的哀悼,又包含仪式化的行为,如《后汉书·礼仪志》所述“丧葬之礼,吊祭有序”,表明其在中国传统礼制中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内涵上,吊祭行为融合儒家“慎终追远”思想,如《论语·学而》强调“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现代社会虽简化部分仪式,但核心仍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例如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民间扫墓等活动,均属吊祭文化的当代延续。
“吊祭”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iào jì,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与敬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吊祭指为纪念逝者或神明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包含哀悼、祭奠的双重意义,常见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例如,古代官员去世后,亲友会前往墓地吊祭。
在山西等地,吊祭被称为“开悼”或“开吊”,通常于出殡前一天举行,包含移灵、设灵棚、陈列牌位等流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或历史典故,可参考《东观汉记》《说苑》等文献(综合、5、7)。
凹洼抱蔓摘瓜抱拥笔墨官司猜害阊铪赤十字会唇焦舌敝大风诗道志大域翻戏飞炼讽诫凫胫鹤膝富实哥哥歌舞戏公乘公孙挂号寡耦鼓钓寒茅恒准黄初体火箸酒舟苦饥阔步连环图画料浆泡留务露芽鲁中叟谩辞冒乱门闱末世鹏池亲桑穷身泼命企业经营权认贼为子三潭印月申论束手自毙堂姨听朝鸡挺脱体躯缇袭猬栗味外味魏紫相要小鬟夏时隙讐亵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