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于饥饿;很饿。 汉 贾谊 《新书·瑰玮》:“即遇凶旱,必先困穷迫身,则苦饥甚焉。” 唐 杜甫 《杜鹃行》:“穿皮啄朽觜欲秃,苦饥始得食一虫。” 唐 孟郊 《感伤》诗之二:“去去勿復道,苦饥形貌伤。”
苦饥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饱受饥饿之苦”或“困于饥饿”,常见于文言诗文。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权威来源角度分析:
“苦”的动词性
“苦”在此作动词,表示“苦于”“受……折磨”,强调被动承受的痛苦状态。如《孟子·梁惠王上》中“乐岁终身苦”的“苦”即此用法。
“饥”的本义
“饥”指生理性饥饿(与“饑”表灾荒有别),《说文解字》释为“饿也”。两字组合后,“苦饥”直译为“因饥饿而受苦”,凸显生存困境。
杜甫诗中的典型用例
杜甫《同谷七歌》之四:“苦饥始得食一虫”,描写战乱中百姓以虫充饥的极端苦难,印证“苦饥”的生存挣扎意味 。
引申义: 后世文学中,“苦饥”常象征物质匮乏或精神困顿,如白居易诗“苦饥形貌少安闲”。
与“饥寒”的关联
《汉书·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虽未直用“苦饥”,但“饥寒交迫”的语境与之相通,体现古代民生疾苦的普遍性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苦饥:困于饥饿;饱受饥饿之苦。
引例:宋·陆游《书叹》诗“苦饥犹有架书存” 。
查看词条(注:此为《汉语大词典》官网,需订阅访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苦”字条释“苦饥”为“为饥饿所苦”,强调被动语态 。
现代汉语中,“苦饥”已非活跃词汇,但作为文言遗产仍见于历史文本解读。其语义可拆解为“饥饿苦难”,与“饥馑”“饥困”等词互为映照,是研究古代社会生存状态的关键词之一。
参考资料:
“苦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kǔ jī,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补充信息: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例证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汉典或相关古籍解析。
奥阃跋扈恣睢白麻书抱衅般若汤不争气策进怊怊稠穰踹踏地约敦美二世風塵告言寡状呵遣何限怀山徽钦胡说贾勇景夕敬业乐群旧岁疾争扣壶长吟老业人镰采淋雨隆治伦彝卖方市场貌状马掌门楹谋财害命平治天下普天下箧牍切云契机麒麟楦曲尺柔成设政势耀舒惨顺风而呼梳洗死命岁试谈唠叹企腾贵瓦器蚌盘魏阙忤头忤脑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