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焦舌敝的意思、唇焦舌敝的详细解释
唇焦舌敝的解释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唇舌。《扫迷帚》第二四回:“僕事与愿违,频呼将伯,几经唇焦舌敝, 崑山 学务始稍稍可观。”《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外邦直谅之友,本国忧时之士……不惜唇焦舌敝,效其忠告。”《新华日报》1939.9.21:“共6*产6*党的参政员一向就唇焦舌敝地为这种主张而努力。”
脣焦舌敝:嘴干舌破。形容说话甚多、反复陈述而极度疲劳。语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脣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羣臣,下养百姓。”《东欧女豪杰》第二回:“自此,那个合羣大会也期满散了, 菲亚 又往各地村落,逢人説项,脣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多月。”
词语分解
- 唇的解释 唇 ú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唇。唇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唇膏。唇裂。唇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唇吻(嘴唇,喻口才、言辞)。唇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舌敝的解释 见“ 舌弊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唇焦舌敝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唇焦舌敝”是一个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义
- 基本含义:形容因反复劝说或长时间说话,导致嘴唇干燥、舌头疲惫的状态,比喻费尽口舌、极尽言辞之能事。
- 字词解析:
出处
最早出自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用法与示例
- 语法:联合式结构,多作谓语,如“他为了说服众人,早已唇焦舌敝”。
- 例句:清代《东欧女豪杰》中描述:“菲亚又往各自村落,逢人说项,唇焦舌敝,语不离宗。”。
近义词对比
- 舌敝唇焦:与“唇焦舌敝”同义,仅词序不同,均强调费尽言辞的状态。
- 口干舌燥:侧重生理上的干渴,而非强调“费尽口舌”的语境。
扩展说明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突显说话者的辛劳或坚持,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描述外交谈判、激烈辩论等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唇焦舌敝是一个成语,形容口干舌燥、口腔疼痛的感觉。下面是关于这个词的一些详细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笔画:唇焦舌敝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唇”部首是口字旁,表示与口有关;“焦”部首是火字旁,表示与火有关;“舌”部首是舌字旁,表示与舌有关;“敝”部首是攴字旁,表示与击打有关。
2. 来源:唇焦舌敝出自《周礼·军礼》中的“饮之流利如敝帛去米”,意思是饮酒后口腔像破烂的帛布,饭粒像米粒一样漏出来。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形容口干舌燥、口腔疼痛的状况。
3. 繁体:唇焦舌敝的繁体字为「唇焦舌敝」,没有变化。
4.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唇焦舌敝的字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但整体形态和现代基本一致。
5. 例句:饮酒过量后,张三觉得唇焦舌敝,非常难受。
6. 组词:唇唇欲动、焦虑、敝帚自珍。
7. 近义词:口渴、舌干。
8. 反义词:滋润、清爽。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