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掉柴的意思、掉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掉柴的解释

宋 代酷吏所用的一种刑罚。《宋史·刑法志二》:“又擅置狱具,非法残民,或断薪为杖,掊击手足,名曰‘掉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掉柴"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方言特征进行考察。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6册第1023页记载,"掉"字有"摆动、回转"之解,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掉鞅而还";"柴"字则指"木薪",如《礼记·月令》"收秩薪柴"。

在方言应用中,《中国民间方言词典》(中华书局,2002)第358页指出,江淮官话区存在"掉柴"的特殊用法,特指:① 木工操作中因用力过猛导致木料劈裂的现象;② 引申为事情处理不当引发意外枝节,如"这事办得掉柴了"。

从构词法分析,该词属于动宾式复合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177页将此类结构归纳为"动作+受事"型,其语义重心在动作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该词汇未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建议在方言研究文献或专业领域著作中进一步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

“掉柴”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与宋代刑罚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掉柴”是宋代酷吏使用的一种非法刑罚,其名称源于执行方式。根据《宋史·刑法志二》记载,官吏将木柴折断制成刑杖,用来击打犯人的手脚,以达到逼供或惩罚的目的。

2.实施方式与背景

3.历史文献依据

《宋史·刑法志二》明确提到:“擅置狱具,非法残民……名曰‘掉柴’”,说明该刑罚因手段残忍被官方文献记录。

4.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比喻“行动中出差错”,但此说法缺乏历史文献支持,可能为引申或误传,需谨慎参考。

“掉柴”是宋代司法黑暗面的体现,其核心含义指向一种非法酷刑。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用法,建议结合更多权威语境验证。

别人正在浏览...

暗袭邦寄本行变阻器别开生面钹帽不安于室不以为奇差承刬平谶辞传庚垂足大虫吃小虫雕腊掉弄帝虎洞章旛旟伐炭坟庵風閃佛罗安国赓本过电酣乱皓日搰搰江瑶柱屐齿之折镜奁进官禁止具乐连波立方体林泉约马券面墙而立民烦宁佳女道劈腿谱注千里命驾锹掘青丝编七缺牲物十年九潦誓券疏房餹餭天意铜角外役瓦壠班窝火憋气物牲汙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