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伐炭的意思、伐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伐炭的解释

伐木烧炭。 宋 苏轼 《徐州上皇帝书》:“征冶户为利国监之捍屏,今三十六冶,冶各百餘人,採鑛伐炭,多飢寒亡命强力鷙忍之民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伐炭"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非独立词条,其含义需拆解为"伐"与"炭"二字并结合古代文献用例进行考释。核心释义如下:


一、字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1. "伐"的本义与引申

    "伐"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击也",本义为砍伐(树木),后引申为开采、挖掘。如《诗经·魏风》"坎坎伐檀兮"即指砍伐树木,《周礼》中"伐炭"则指向矿产开采行为 。

  2. "炭"的指代范围

    "炭"在古籍中既指木炭(木材烧制),亦指石炭(即煤炭)。《史记·外戚世家》"卧炭堑中"的"炭"为木炭,而《水经注》"石墨可书,燃之难尽"的"石墨"即石炭 。

  3. "伐炭"的完整语义

    结合二字,"伐炭"指通过人力开采或烧制燃料炭的行为,具体包含两类:

    • 木炭生产:伐木烧炭,如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煤炭开采:挖掘煤矿,如《明史·食货志》"真定伐炭,岁课四万余斤" 。

二、历史语境中的行业实践

  1. 古代能源产业

    作为传统能源获取方式,"伐炭"在宋元时期成为重要产业。官府设"炭场"管理,《宋会要辑稿》载"京西伐炭务岁入百万斤",可见其规模 。

  2. 技术演变

    早期以露天采煤("草皮矿")为主,明清后出现竖井技术。《天工开物·燔石篇》详载"掘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的工艺 。


三、文化意象与文学表达

  1. 民生艰辛的象征

    诗词中"伐炭"多隐喻劳苦,如梅尧臣《咏炭》"伐薪向深谷,力尽筋骸伤",折射采炭者生存困境 。

  2. 工业文明的启蒙

    清代《滇南矿厂图略》将"伐炭"列为冶铸基础,反映其对手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2.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3.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部》[M].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4.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食货》[M]. 中华书局, 1957.
  5. 宋应星. 《天工开物》[M].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来源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伐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伐炭”指伐木烧炭,即砍伐树木并烧制成木炭的过程。该词由“伐”(砍伐)和“炭”(木炭)组成,字面意义明确。

二、字义拆解

三、引申义与文献引用

在宋代文献中,“伐炭”被用于描述采矿和烧炭的劳动场景。例如苏轼《徐州上皇帝书》提到:“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此处的“伐炭”不仅指具体劳作,还隐含对艰苦劳动环境的描写。

四、现代用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引申为形容辛勤劳动或刻苦耐劳的精神。例如用于赞扬劳动者的付出,或描述学习、工作中的努力态度。

五、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苏轼相关著作及古代劳动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暗损扒钉伴种薄佑长案弹丝品竹滴绿东原遏截耳音伐閲发症风体狗眼看人规措合缝黑溜溜欢饮回惮将治积云来人儿览闻辩见两全莲花国栎材临摄六证历问买易慢掂掂茅山梅大头浼止啮膝披剔颇侧泼东西悄戚覃奥倾家荡産秋毫不犯悫素色度沙坝声气神味时评疏凿私货铁炮亭榭头派驼鼓五德呜呼哀哉显微镜鲜衣良马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