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的供品。包括牺牲和酒等。《诗·小雅·信南山》“是烝是享” 汉 郑玄 笺:“既有牲物而进献之。” 孔颖达 疏:“上章騂牡是牲也,酒及血膋是物也。”
“牲物”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专用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指祭祀时使用的供品,包含牺牲(动物祭品)和酒类等物品。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信南山》的注释,汉代郑玄在笺注中明确“既有牲物而进献之”。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通过《信南山》的疏解,将“牲”与“物”明确区分:前章“騂牡”为牲,后文“酒及血膋”为物。
主要用于描述周代祭祀礼仪,常见于《诗经》注疏及后世礼制文献,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常用词汇存在。
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权威释义与多部古籍注疏的考据,完整文献可参考《毛诗正义》及郑玄笺注。
《牲物》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指代动物。它包括家畜、野生动物以及其他各种生物。
《牲物》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是牛的部首牛,右边的是物的部首牛。它的总笔画数为12划。
《牲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源自古代文献《诗经》。在《诗经·小雅·牲牷》这篇诗中,有一句“茍尔在罔,牲牷具在。”使用了牲物这个词来指代祭祀所用的动物。
《牲物》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为「牲物」。
古代汉字中的《牲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在《说文解字》中,牲写作「宅」,物写作「牜勿」。
1. 农场主有许多牲物,包括牛、羊、猪等。
2. 保护野生牲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1. 牲畜:指用于农业生产和供人类食用的家畜。
2. 牲口:指家畜。
3. 牲眼:指给牲畜打驱虫药时使用的方法。
4. 牲区:指专门用于放养畜牧的区域。
1. 动物:泛指所有生物界中的动物。
2. 兽类:指属于哺乳动物中的动物。
3. 畜生:指猪、牛、羊等家畜。
1. 植物:指所有植物界的植物。
2. 非牲物:指除了动物以外的其他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