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篇的意思、三百五篇的详细解释
三百五篇的解释
指《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汉书·儒林传·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无諫书。”参见“ 三百篇 ”。
词语分解
- 三百的解释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 篇的解释 篇 ā 首尾完成的文章或诗词:篇章。诗篇。篇目。篇什(?)(《诗经》中的“雅”和“颂”以十篇为一“什”,所以诗章亦称“篇什”)。篇幅。长篇大论。千篇一律。 量词,指文章、纸张、书页:一篇论文。 笔画
专业解析
"三百五篇"的汉语词典释义
"三百五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对《诗经》的特定称谓,指代这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诗歌总数。其释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阐述:
-
核心指代与文献依据:
- "三百五篇"特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篇目总数。这一称谓源于《诗经》本身的结构与后世文献的明确记载。
- 来源依据: 《诗经》在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其篇目总数被固定为三百零五篇。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此说虽然后世学者对孔子是否删诗存有争议,但“三百五篇”作为《诗经》总篇数的代称则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班固《汉书·艺文志》亦载:“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
字词分解释义:
- 三百五: 数词短语,即数字305。这里具体指《诗经》所包含的诗歌数量。
- 篇: 量词兼名词,指独立成章的诗文、篇章。在《诗经》语境下,每一首独立的诗歌即称为“一篇”。其字形演变(如甲骨文象形竹简编连)也体现了其作为书写载体的基本单位含义。
-
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 "三百五篇"不仅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先秦时期诗歌创作的精华,涵盖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
- 这些诗歌按内容与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 三大部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合计305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风貌、民俗风情和思想情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的核心文献和权威源头。
- 后世常以“三百篇”或“诗三百”作为《诗经》的代称(取整数),而“三百五篇”则更精确地强调了其实际篇目总数。它们共同指向这部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文学批评基础的不朽经典。
“三百五篇”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指向的固定称谓,其核心含义即指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所包含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它不仅是数量统计,更是中华文化元典《诗经》的代名词,象征着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和文学传统的重要基石,其内容涵盖了风、雅、颂三部分,是研究先秦社会与文学的最权威文本之一。
主要参考来源:
- [西汉]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历史典籍)
- [东汉] 班固. 《汉书·艺文志》 (历史典籍)
- 历代《诗经》注疏与研究文献 (如《毛诗正义》、《诗集传》等) (文学研究经典)
网络扩展解释
“三百五篇”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代《诗经》,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三百五篇”最初特指《诗经》的305篇诗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对古代流传的3000余篇诗歌进行整理,删去重复内容,最终选定305篇,合称“三百五篇”。
2.历史背景
- 起源:周代诗歌原有3000余篇,经孔子编订后保留305篇,内容涵盖民谣、祭祀乐歌等,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 文献依据:《汉书·儒林传》提到“臣以三百五篇谏”,表明汉代已用此词代指《诗经》。
3.延伸含义
该词也可泛指作品数量多且内容丰富的文集,常用于赞赏某人的创作成果,例如:“他的著作如三百五篇,篇篇皆有深意。”
4.常见混淆
需注意与“三百篇”区分:“三百篇”是《诗经》的简称(取整数),而“三百五篇”强调实际篇数(305篇)。
5.读音与用法
- 拼音:sān bǎi wǔ piān。
- 例句:“古人以三百五篇教化民众,传承礼义。”
以上内容综合了《史记》《汉书》等古籍记载及现代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拗口令败没搬丫比附菜肠驰甬虫臂登蟾宫滇滇迪保东莱洞了顿防二省范釜防老芳懿肥皁风言影语咈心匄外糕饼高冏谷口耕夫故语黑津津合眼娇嗔界址金叶子骏駮开卷空豁豁狂僭雷霆电雹流貤螺子笔马繮傩神潘江陆海齐割弃国清心寡欲缺絶山崦说憙死业夙兴夜寐俗子探摸田舍汉投山窜海土候痿废俉俉乌薪仙毬瞎子摸象细胞胁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