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已的意思、但已的详细解释
但已的解释
仅此而已。谓不复深究或就此了事。《汉书·淮阳献王刘钦传》:“纵不伏诛,必蒙迁削贬黜之罪,未有但已者也。” 宋 陈亮 《又乙巳春书》之一:“理之所在,岂宜如此但已,愿更一言也。”《明史·何乔新传》:“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 乔新 曰:‘止於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麦熟乃止。”
词语分解
- 但的解释 但 à 只,仅,只是:但愿如此。但凡(凡是,只要是)。但分(只要)。 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但没有叫苦的。 徒然:“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 姓。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已的解释 已 ǐ 止,罢了: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 表示过去:已经。事已至此。已往。业已。 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已忽不见。 太,过:不为已甚。 古同“以”。 未 笔画数:; 部首:己;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但已"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词语组合,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古籍或仿古语境中。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分别理解,再综合其组合意义:
-
"但"的含义:
- 核心义项是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不过”、“只是”。
- 在古代汉语中,“但”还可表示仅、只的意思,强调范围或程度的有限性。例如:“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就是“只”的意思。
-
"已"的含义:
- 核心义项是表示动作、状态的完成或结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
- 在句末,“已”常作为语气助词,表示肯定、限止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了”、“而已”、“罢了”。例如:“如此而已”(《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已”就是“罢了”的意思。
-
"但已"的组合含义:
- 当“但已”连用时,其核心意义通常落在“已”作为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上,并结合“但”的“仅、只”义。
- 主要含义是表示限止、仅此而已的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就这样了”。 它强调事情仅限于某种情况或程度,没有更多或更进一步的内容或意义。
- 其中“但”可以理解为“仅”、“只”,而“已”则是加强这种限止语气的助词。
- 有时也隐含轻微的转折意味(来自“但”的转折义),表示虽然如此,但也仅止于此。
例句解析:
- 古籍例句(需注意语境):
- 例如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如此但已”的结构(具体篇章需查证),其意大致为“不过如此罢了”、“仅此而已”。
-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某些字时,可能会用到“但云...但已”这样的表述,意思是“只说...(就)罢了”,强调解释的简洁或限定范围。
- 现代仿古或特定语境例句:
- “此事不必深究,知错但已。” (这件事不必深究,知道错了就行了/罢了。)
- “其言虽善,然空谈但已。” (他的话虽然好,但只是空谈罢了。)
“但已”是一个文言虚词组合,主要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限止、仅此而已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它强调所述内容仅限于某种程度或范围,没有更多延伸或深意,有时略带转折意味。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把握“但”的“仅、只”义和“已”的句末限止语气助词功能。
引用参考:
- 关于“但”的释义,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以及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部分)。
- 关于“已”的释义及句末语气助词用法,参考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以及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 对“但已”组合用法的理解,综合了古代汉语语法著作(如上述《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对类似虚词连用现象的分析,并结合古籍语料(如《史记》、《汉书》选段及清人注疏)中的实际用例进行归纳。
网络扩展解释
“但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
基本释义
“但已”指“仅此而已”,表示不再深究或就此了事,带有“空然而止”“就此罢休”的含义。例如《汉书》中“未有但已者也”即强调不会轻易了结(、)。
-
来源与解析
- 词源:最早见于《汉书·淮阳宪王钦传》,颜师古注:“但,徒也;已,止也”,即“徒然而止”或“仅止于此”。
- 语义扩展:后世如宋代陈亮《又乙巳春书》中“岂宜如此但已”,强调对既有状态的不满或终结()。
-
用法举例
- 古代文献:常用于否定句,如“未有但已者”表示“不会就此罢休”。
- 现代适用:多用于书面语,如“此事不可但已”,意为需进一步处理(、)。
“但已”核心含义是终止当前状态且不进一步行动,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悲声载道薄暗博塞伯校涤棉布地区性杜门谢客敦忠防杜反粒子犯色符竹根根梢梢钩深管材海客乘槎黑鳢宏诞怀怨画檐话言毁誉不一鹄头板将勤补拙极恶不赦开达看死犒享楞睁脸脑蘦落礼装炉灶漫理梅帐鸣角迷塞齧厀辟奠皮实蒲饮潜究迁乔轻矫杀才圣经贤传水孔诵佩漱流苏联素纰滩工田本命跳鳞恌易亭隧宛委稳静狎逼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