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爨下薪的意思、爨下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爨下薪的解释

犹爨下馀。 清 赵翼 《六哀诗·故相刘文正公》:“何期爨下薪,蒙赏斫焦尾。”参见“ 爨下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爨下薪"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字面含义

指灶下正在燃烧或准备燃烧的柴火。"爨"(cuàn)即烧火做饭的灶,"薪"即柴草。合称指代灶膛里用于炊煮的燃料,是古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此义强调其作为燃料的实用属性。

二、核心引申义

源自东汉蔡邕"焦尾琴"典故(《后汉书·蔡邕传》)。蔡邕闻人烧桐木炊饭,火裂之声清脆,知其良木,急抢出制成名琴,因琴尾有焦痕得名"焦尾琴"。故"爨下薪"喻指:

未被识别的珍贵人才或事物,强调在平凡处境中被埋没的价值,需伯乐慧眼发掘。此典成为中国文化中"识才于微"的经典象征。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772页)

    释为:"灶下烧剩的良木。比喻被埋没的人才。" 明确指向蔡邕救桐制琴之事,突出其怀才不遇的隐喻。

  2. 《辞源》(修订本)

    注解:"爨下,灶下。指烧火做饭的地方。薪,柴火。后以'爨下余'喻未被赏识的奇材。" 侧重典故转化过程。

四、用法与延伸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爨下薪”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uàn xià xīn,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来源与典故

3.常见用法

4.注意区分

“爨下薪”核心含义是“剩余的柴火”,常用于文学比喻,强调未被发掘的价值。需注意与“爨下劳薪”(劳苦反受其害)区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世说新语》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敖荡班笔拔士拔十得五崩毁鞭稍采艾船宫从妹村蛮汉宕佚顶上巢狄希度长絜短度引翻腔繁文缛礼風靡雲蒸富给阁帖工余岣嵝碑刮目相看馆藏刮削国学河脣黑煤合宜怀仁黄胖摏年糕回阡家姑匠成坚甲利刃家庆解纾跻跻襟怀金莲炬近于畿夏距捍闷躁铭戴铭戒木难难解青城山凄然泪下染濡世界纪录使拍市鬻泷冈台骀泰勒萎蔫闲见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