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禹 碑。原在 湖南省 衡山县 云密峰 ,早佚。 昆明 、 成都 、 绍兴 及 西安 碑林 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 夏禹 所写,实为后世伪托。 唐 韩愈 《岣嵝山》诗:“ 岣嶁 山尖神 禹 碑,字青石赤形模奇。” 宋 沉辽 《奉赠玉笥王尊师》诗:“欲上 九疑 望南极, 岣嶁 不见神 禹 碑。” 清 赵翼 《衡山》诗:“懒残芋冷餘灰烬, 岣嶁 碑荒没草莱。”参阅 清 朱彝尊 《书岣嵝山铭后》。
“岣嵝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定义
岣嵝碑又称“禹碑”“夏碑”,传为颂扬大禹治水功绩的石刻,原位于湖南衡山岣嵝峰(今祝融峰)山洞内,因此得名。现存版本均为后世摹刻,分布于湖南、云南、陕西等地,如岳麓书院保存的宋代摹本。
历史争议
文字与书法
在汉语成语中,“岣嵝碑”比喻才华或价值超越寻常,如形容杰出人物或作品。此用法与石碑本身的文化象征意义相关,但需注意与实物碑刻区分。
原碑已佚,现存多为明清摹刻,如:
碑文内容至今未破译,历代释读(如杨慎、郭沫若)均存争议。其文化意义更多体现在历史传说和书法艺术层面,而非文字内容本身。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湖南、陕西等地博物馆的碑刻资料,或查阅金石学相关研究文献。
《岣嵝碑》是古代文献中的一种碑刻,它通常指的是汉代的一种石质碑文,记录了历史事件或纪念功绩。
《岣嵝碑》的拆分部首是“山”字旁。
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岣嵝碑》是东汉末年的一种碑文,最早出现在山西省河津市岣嵝山下。这个碑刻是由当地士族所刻,碑文内容主要是祭祖考古所用。
《岣嵝碑》的繁体字为《岣嵝碑》。
《岣嵝碑》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相比有些差异,例如“岣”字的写法为“冖山艮”,“嵝”字的写法为“山栾山三点水”。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古代字形演变而导致的。
没有找到《岣嵝碑》的具体例句。但是根据碑刻的特点,可以用一个类似的例句来进行描述,例如:“这座碑上刻着一篇《岣嵝碑》,记录了这个村庄的历史。”
岣嵝山、岣嵝碑文、岣嵝历史、岣嵝文化
碑刻、碑文、石碑、石刻
书法、绘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