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胖摏年糕的意思、黄胖摏年糕的详细解释
黄胖摏年糕的解释
方言。歇后语。比喻吃力不讨好。 鲁迅 《书信集·致周作人》:“出力多而成绩恶,可谓黄胖摏年糕。”
词语分解
- 黄胖的解释 .土偶。儿童玩具。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黄胖诗》:“ 韩 ( 韩侂胄 )以春日宴族人于 西湖 ,因土为偶,名曰黄胖。以线繫其首,累至数十人,游人以为土宜。” 清 赵翼 《咏火判官》:“只愁黄
- 年糕的解释 .用粘性较大的米粉蒸熟制成的糕,是农历过年时应节的食品。
专业解析
"黄胖摏年糕"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汉语方言俗语,主要流行于江浙沪等吴语地区。以下从语义、文化背景及用法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汇解析
-
黄胖
指面色萎黄、虚浮肿胀的病态相貌,常形容人气血不足或病后虚弱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梦粱录》记载民间泥塑玩偶"黄胖",后引申为病容比喻。
-
摏(chōng)
"舂"的异体字,意为用杵臼捣击谷物。《说文解字》释:"摏,捣粟也",强调重复捶打的动作。
-
年糕
传统米制食品,需经蒸米、捶打、塑形等多道工序制成,象征年节喜庆(《中国民俗大典》)。
二、整体语义与隐喻
字面义:
形容面色蜡黄浮肿之人费力捶打年糕的场景。
引申义:
- 核心隐喻:比喻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行为,暗含"徒劳无功"之意。
- 文化关联:年糕制作需强劳力,面色病黄者从事此劳动,凸显力不从心的矛盾(《吴方言词典》)。
- 情感色彩:含戏谑或无奈语气,如:"伊做事体像黄胖摏年糕,吃力勿讨好"(《上海话大词典》)。
三、语言学特征
- 方言属性:吴语特有俚语,未纳入普通话常用词库(《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 语法结构:主谓宾短语,通过具象劳动场景抽象化表达消极结果。
- 演变脉络:明代已有类似俗谚"黄病打年糕——空费力",现代简化为固定四字格。
四、文化价值
该俗语生动反映江南农耕社会的生产场景:
- 物质文化:映射传统年糕制作的劳动强度(《江南饮食史》)。
- 认知方式:以生活经验构建隐喻,体现方言的具象思维特征(《汉语俗语研究》)。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 钟敬文. 《中国民俗大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吴连生等. 《吴方言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5.
- 钱乃荣. 《上海话大词典》.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李荣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 温端政. 《中国俗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徐海荣. 《中国饮食史》. 华夏出版社, 1999.
- 王勤. 《汉语俗语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4.
网络扩展解释
“黄胖摏年糕”是一个方言歇后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基本释义
该短语比喻费力做事却得不到认可或回报,即“吃力不讨好”。其中:
- 黄胖:指因肝病(如黄疸)导致面色发黄、体虚浮肿的人,这类人通常体力不足且易传染疾病。
- 摏(舂)年糕:指用木槌反复捶打糯米制作年糕的重体力劳动。
2.来源与背景
- 源自浙江台州、绍兴等地方言,常用于提醒人量力而行,避免因不自量力而徒劳无功。
- 鲁迅在《书信集·致周作人》中曾引用此语,描述“出力多而成绩恶”的窘境。
3.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或自嘲以下情况:
- 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结果事倍功半;
- 付出努力却因方法不当或外界因素未获认可;
- 被他人误解或抱怨,如例句中富农煽动群众闹事,导致调解者“吃力不讨好”。
4.延伸理解
- 文化隐喻:结合江南年糕制作的传统,强调体力劳动与健康体魄的关联,暗含对“勉强行事”的讽刺。
- 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生活场景(如捣年糕)表达抽象道理,生动且具地域特色。
若需进一步了解方言用例或鲁迅书信原文,可参考相关文献或地方文化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合识傍人篱壁逼讨缠挽懘钥赤紫宠异垫支揲蓍恶语伤人翻掌分碎干枉隔勒刮打扁儿郭穴孤寝寒霜黄澄澄回壑践蹑奸唯痂皮竞劝金玉绩优股开扩旷达不羁逵市昆明粝飰流荒蜜人墓舍怕是平壤乾裂前旒旗布星峙情深潭水容日颯戾少不经事神皋适莫蜀都随乡入俗堂参梯次提级铜蠡同叔纨袴逶夷五火舞天无倚无靠夏涝显戾效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