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后汉书·班超传》:“﹝ 超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輟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効 傅介子 、 张騫 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閒乎!’”后以“班笔”比喻文书琐事。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 班 笔行看掷, 黄陂 莫漫澄。” 金 李俊民 《酹江月·承济之和复用元韵》词:“未著 祖 鞭,先投 班 笔,老恨无才力。” 明 沉鲸 《鲛绡记·成婚被拿》:“ 温 臺已遂室家谋, 班 笔须从盛世投。”
班笔,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古代官员上朝时随身携带、用于记录要事的笔。此义源于汉代制度,朝官需持笔奏事,后成为官员职责的象征。
因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汉书》时所用之笔,后世以“班笔”喻指修史或记录重大事件的文笔,承载历史书写的庄重性。如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载:“班笔投而著述始专。”
关联典故:班超“投笔从戎”故事(见《后汉书·班超传》),虽非直接指“班笔”,但反映了汉代文士与笔的文化关联。
参考资料:
“班笔”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汉代班超的事迹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典故出处
源于《后汉书·班超传》:班超早年家贫,常替官府抄书谋生,后感叹“大丈夫应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研(砚)间乎”,遂投笔从戎。此即“投笔从戎”成语的来源。
本义与比喻义
“班笔”以班超事迹为背景,从具体行为演变为对文书琐事的代称,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学意象。其核心在于通过典故传递对人生志向的思考。
宾荐不剌头彩棚谶辞赪肤城尖畜妻养子辞阙寸铁道貌凛然大直若屈调回地符对眼顿瘵放榜繁嚣盖子皈向黑雨怀仰画楫昏旭检放界乘骥騄金榜题名近史酒柸狂司马裤腿来歆蜡染黎黔流景美芹恁地鸟历篇家穹阊气团羣立羣小逡循襦褲讴入奏婶太太慎终于始束火顺始跳伞塔亭榭铜环韦藩五绝无门下相思草笑戏枭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