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周礼·秋官·司圜》:“掌收教罢民。”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罢民谓恶人不从化、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罢民。” 郑玄 注:“民不愍作劳,有似於罢。”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一:“老去头衔更何有,从今祇合号罢民。”
(2).疲困之民。《吕氏春秋·适威》:“骤战则6*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罢马不畏鞭箠,罢民不畏刑法。”
(3).谓使民疲劳。《左传·昭公四年》:“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晏子春秋·杂上十七》:“年充众和而伐之,臣恐罢民弊兵,不成君之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罢民汉语 快速查询。
“罢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先秦及后世典籍注疏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辞书及古代经典注释,其释义可归纳如下:
一、指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本义)
此义源于《周礼》所载古代司法制度。《周礼·秋官·司圜》载:“掌收教罢民。” 东汉郑玄注:“罢民,谓恶人不从化,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 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进一步阐释:“罢民盖兼有邪恶、怠惰二义。” 此处“罢民”特指行为恶劣、不服管教且尚未触犯五刑的惰民,需由官府收容教化。
二、指疲沓、懒惰之民(引申义)
“罢”通“疲”,故“罢民”可引申指懈怠懒惰之人。《周礼·地官·遂人》有“以兴锄利甿,以时器劝甿,以强予任甿,以土均平政。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里安甿,以乐昏扰甿,以土宜教甿稼穑,以兴锄利甿,以时器劝甿,以强予任甿。”郑玄注:“变民言甿,异外内也。甿犹懵懵,无知貌也。”孙诒让疏:“甿、氓字通……罢民犹言惰民。” 此义强调其怠惰不勤的特性。
三、指因罪服劳役之民(特定用法)
在司法语境中,“罢民”亦可指因犯罪被判处劳役的犯人。《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罢民。”郑玄注:“圜土,狱城也。聚罢民其中,困苦以教之为善也。” 此类罢民被集中关押于“圜土”(圆形监狱),通过强制劳役进行惩戒教化。
四、相关词汇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罢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指不服从社会规范、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群体。西周时期将这类人视为“不法之民”,类似现代的无业游民或流浪汉。例如《周礼·秋官·司圜》记载:“掌收教罢民”,郑玄注解释为“恶人不从化,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
指因战乱、劳役等陷入贫困的百姓。如《吕氏春秋·适威》提到“骤战则民罢”,《盐铁论·诏圣》则用“罢民不畏刑法”比喻困苦民众对压迫的麻木。
作动词使用时,表示过度役使民众导致其疲惫。如《左传·昭公四年》批评“罢民而无功”,《晏子春秋》也提到滥用民力会导致“罢民弊兵”。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盐铁论》等原始文献。
白绵财红测景叉竿吃蝨留大腿黨序氐人国多云泛涉各就各位个人数字助理宫官犷语关系说规天矩地过房国礼孤鴈合穗宏伟壮观江胥铰链浃旬揭涉禁近金印系肘九光居起炕桌拷掠可怕浪婆老贼柳营江没乱杀母弦南昌糱酒遣将征兵乾精畦沟棋名秦客穷迫穷审栖噪却寒帘趣务染逮如果睿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蛇蟺设席水运食士天价脱真无须之祸溪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