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间田”。亦作“闲田”。1.中等田地。《管子·山国轨》:“穀为上,币为下。高田抚,閒田山不被,穀十倍。” 马非百 新诠:“高田者《乘马数篇》所谓‘郡县上臾之壤也’。次曰‘间田’。又次曰‘山田’。‘间田’者中田也。”
(2).两方边界之间的土地。 章炳麟 《排满平议》:“其或同时猋至,互争邑落,是犹 滇 蜀 间之争火井,海滨种吉贝者之争沙洲,两无曲直,得之则是。间田甌脱,更无第三人为其主者,既见为 汉 人所有,则曰 汉 人所有而已。”
亦作“间田”。亦作“闲田”。1.古代指未被封赐的土地。《礼记·王制》:“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餘以为附庸閒田。” 孔颖达 疏:“若封人附於大国,谓之附庸,若未封人,谓之閒田。” 王国维 《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九》:“閒田者,《莽传》云‘诸侯国閒田为黜陟增减’,乃用《王制》语。凡郡县未封之地,皆閒田也。”
(2).指无主之田;无人耕种的荒地。《孔子家语·好生》:“ 虞 芮 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 西伯 仁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閒田也。” 唐 元结 《樊上漫作》诗:“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 唐 李绅 《悯农》诗之一:“四海无閒田,农夫犹饿死。” 清 刘大櫆 《井田》:“国中贮无尽之閒田,不以与百姓,而荒废弃置,于情则不安,于势则不可。”
闲田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体现农业、法律及社会管理的内涵。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指未分配耕种、暂时闲置的农田。
出处:
《礼记·王制》载:“无旷土,无游民”,其中“旷土”即闲田的早期表述,强调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汉语大词典》释义:“闲田,荒废不种之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345页)
唐代均田制中特指依法预留的备用耕地,用于应对人口增长后的土地分配需求。
出处: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授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若宽乡(地广人稀处)听依所请,给充闲田。”即官府在宽乡预留闲田以备补授。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明确:“闲田为均田制中暂不授予民户的官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宋元后渐指无人认领或长期撂荒的田地,成为土地管理术语。
出处:
《宋史·食货志》载:“凡州县旷土,许民请佃为永业……悉免其租,仍三岁责其赋,以充闲田之数。”此时闲田与“旷土”同义,需重新分配。
《辞源》(修订本)释义:“闲田,荒废不治之田。”(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472页)
现代农业术语中,指为恢复地力而周期性休耕的农田,属土地可持续利用方式。
出处: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定义:“休耕田(闲田)是耕作制度中调节土壤肥力的必要措施。”(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412页)
闲田的释义演变体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农业管理的变迁。当代语境下多用于历史研究及农业政策讨论,如土地流转中的“闲置农田”管理。
权威参考文献:
“闲田”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层面:
指未被耕种或利用的土地。如李绅《悯农》中“四海无闲田”即强调全国土地已无荒废,但农夫仍因剥削而饿死,凸显社会矛盾。
古籍中亦作“间田”“閒田”,属通假或异体字现象,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李绅《悯农》通过“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对比,揭露唐代农民疾苦,此处的“闲田”既写实又具象征意义,成为批判社会不公的经典意象。
百宝柏梁宴彩凤采油曾经沧海猖炽长洲騬猪澄坐痴人典当第二代电子计算机诋语短状黩伦方曲浮码头服属狗气含戚和风细雨诃讥横死眼哗传黄札划拳货市娇痴积基树本纪念册克翦口辅匡俗济时矿渣浪跄老人廉车寥天利辞列祖列宗隶役楼面迷阳目指气使拍掌清肠稻轻檝情趣横生情深义厚黥徒权道爇客三从笙弄诗吻疏不破注帷轩文罔午茶象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