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雠虏的意思、雠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雠虏的解释

(1).被俘的敌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朕拔卿於讎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諫。”

(2).敌寇。 宋 叶适 《代人上书》:“内可以安国家,外可以灭讎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雠虏(chóu lǔ)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雠”和“虏”二字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文献依据角度详细解析:


一、分字释义

  1. 雠(chóu)

    • 本义:应答。《说文解字·言部》载:“雠,犹应也。”段玉裁注:“雠者,以言对之。”
    • 引申义:仇敌、怨恨。如《诗经·邶风·谷风》:“反以我为雠。”
    • 文献依据:
      • 《说文解字注》
      • 《诗经正义》
  2. 虏(lǔ)

    • 本义:俘获。《玉篇·毋部》释:“虏,获也。”
    • 引申义:战俘、敌人(含贬义)。如《史记·项羽本纪》:“虏秦将王离。”
    • 文献依据:
      • 《玉篇校释》
      • 《史记集解》

二、复合词“雠虏”的语义

“雠虏”为并列结构,指“仇敌与俘虏”,引申为可被俘获的仇敌,多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贬称,含军事对抗色彩。

文献例证:

《汉书·李陵传》:“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

——班固《汉书》卷五十四


三、文化内涵与使用演变

  1. 历史背景:

    • 多见于汉唐史书,反映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如汉匈战争、唐突之战)。
    • 隐含“华夷之辨”思想,体现古代中国的边疆防御意识。
  2. 语义演变:

    • 古代:军事术语,强调敌对性与可征服性(动态对抗)。
    • 近现代:随语境弱化,渐成历史词汇,现代汉语极少使用。

四、权威工具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雠虏:仇敌;敌人。古时多指外族敌人。”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2卷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虏:①俘获;②俘虏;③对敌方的蔑称。雠:仇敌。”

    ——王力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结论

“雠虏”是承载古代军事对抗与民族关系的历史语汇,其语义根植于特定时代的政治冲突,需结合文献语境理解其贬义性与动态特征。现代使用仅限学术或历史文本,日常语言中已被“仇敌”“外寇”等词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雠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óu lǔ,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释义

2.字义分解

3.语境与用法

4.近义词与反义词

若需进一步了解“雠”与“虏”的单独释义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炳闇修飙尘表符别干诐术侧微承福賝賮蚩尤神撺梭答谢迭为宾主断烂芳黄反粒子繁泽风行草从富家巨室盖世之才高教拱宸广州市归队横行不法华贵怀保嘉辞架羊蹐驳九人鸠閲款冬泪人儿梁丘立事留务毛边纸冥志末契泮冻片瓦无存朴鄙贫困潦倒前度强步轻庸秋旻上宫石将军十死不问食土桃塞问慰梧槚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县试见素抱朴险野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