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虏的意思、雠虏的详细解释
雠虏的解释
(1).被俘的敌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朕拔卿於讎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諫。”
(2).敌寇。 宋 叶适 《代人上书》:“内可以安国家,外可以灭讎虏。”
词语分解
- 雠的解释 雠 (讎) ó 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同“仇”。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给价。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古同“酬”,酬酢。 笔画数:; 部首:隹; 笔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雠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óu lǔ,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释义
- 被俘的敌人:指在战争中被俘虏的敌方人员。例如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任贤》中提到“朕拔卿於讎虏之中”,即指君主从被俘的敌人中选拔人才。
- 敌寇:泛指敌方或侵略者。宋代叶适《代人上书》中“外可以灭讎虏”,即指消灭外敌。
2.字义分解
- 雠(chóu):
- 本义为校对文字,如“校雠”。
- 作为“仇”的异体字,引申为仇敌、敌对关系。
- 虏(lǔ):
- 指俘虏(动词)或战俘(名词),如“虏获”“俘虏”。
- 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如“胡虏”。
3.语境与用法
-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语境,强调对敌人的蔑视或敌对立场。例如“讎虏未灭,何以家为?”(敌寇未消灭,怎能成家?)。
4.近义词与反义词
若需进一步了解“雠”与“虏”的单独释义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雠虏》是一个由三个字形组成的词。
- 意思:《雠虏》指的是互相仇恨的敌人。通常用来形容两个势不两立、互不相让的对立方。
- 拆分部首和笔画:这个词的第一个字《雠》的部首是“雨”,总共有13画;第二个字《虏》的部首是“虍”,总共有12画。
- 来源:《雠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在古代,国与国之间往往存在着战争、征战、争夺等情况,所以也有了对立的一方称为雠虏的说法。
- 繁体:《雠虏》的繁体字形式为《讎虜》。
-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雠》在古代汉字中可能写作“棳”、“懽”等;《虏》则可能写作“虜”。
- 例句: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已经演变成了雠虏之情。
- 组词:与《雠虏》相关的组词有《雠杀》、《雠忿》等。
- 近义词:《雠虏》的近义词包括《仇敌》、《敌对》等。
- 反义词:与《雠虏》相反的词语有《友好》、《和解》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