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户帖 ”。
户贴是中国古代官府发放的户籍登记凭证,相当于现代的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户贴”由“户”(家庭单位)与“贴”(文书凭证)组合而成,特指官府登记、核实并颁发给民户的法定户籍文件。它详细记录户主姓名、籍贯、家庭成员构成、年龄、财产(如田亩、房产)等信息,是政府管理人口、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的直接依据。其性质属于官方认证的户籍法律文书,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
户贴制度在明代发展至顶峰。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户帖制”,要求全国逐户核查登记,发放统一格式的户贴。此制度与后续的“黄册”(十年一造)共同构成明代户籍管理体系,为“鱼鳞图册”(土地登记)配套实施,形成“人户-土地”双轨管控模式。户贴内容需经地方官吏、户主及邻里多方核验签字,并加盖官印,具有防伪效力。
户贴不仅记录人口数量,更注重财产状况。如明代户贴明确标注田地性质(官田、民田)、面积、方位及应纳税粮,体现“以产定赋”的财税原则。
民户需凭户贴办理土地交易、科举应试、迁移通行等事务;官府则通过户贴稽查人口流动、追缴逃税,维护社会秩序。
现存实物(如安徽发现的洪武四年户贴)为研究古代人口结构、土地制度与经济形态提供了原始档案依据。
注:因古籍文献及专业数据库资源(如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需机构订阅访问,此处未提供直接链接。读者可通过权威学术出版社官网或图书馆平台检索相关书目。
“户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ù tiē(注音:ㄏㄨˋ ㄊㄧㄝ),其核心含义是指登记每户田产或人口的册子。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该词可写作“户帖”或“户贴”,主要用于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中,指政府制作的记录每户土地、财产及人口信息的官方文档。例如《宋史·食货志》提到“户帖”与方田法相关,用于土地登记和产权管理。
历史背景
元代《元典章·户部三》进一步记载了“户贴”在户籍继承、分家析产等场景中的应用,说明其不仅是财产登记工具,也具有法律效力。宋代至明清时期,这类册子常与赋税征收、人口统计直接挂钩。
相关用法
补充说明
由于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古籍或相关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户帖”与“户贴”为异体写法,含义完全相同。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代文献和现代词典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朝代的应用实例,建议查阅《宋史》《元典章》等原始史料。
隘门艾芜白色花邦节卑污别有风趣不清不白卜占才待残红朝阙茶余饭饱瞋目扼腕灙漭淡化钓闼多娇防闲忿发俘略卦筮鼓柂黄花岗起义会道能说回复浑闲事豁达大度火地岛贱更加枝添叶挤奶孔粒老友陵门陵曳临望六戎旅生面衣礣砎内制黏糊扑剪千品亲族铨注三期贤佞讪谤绍兴市十字路收单属句説下硕义铁车通明天抟人歪剌文华乡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