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白茆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易·大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孔颖达 疏:“洁白之茅。”《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高亨 注:“白茅,一种草,洁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锡君玄土,苴以白茅。” 唐 岑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长风吹白茆,野火烧枯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
(2).茶名。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北苑 曰叶布絶品,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又称茅草、丝茅,是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植物特征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详述:
《汉语大词典》释“白茅”为:
禾本科植物,根茎细长,叶片线形,花穗密生白丝状毛。古代常用于祭祀包裹祭品,或编织草席、草鞋等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草纲目》载:
白茅根甘寒,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其花穗名“茅针”,幼嫩时可食。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
形态特征
生态作用
根系发达,可固沙护坡,但过度繁殖易成杂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祭祀礼器
先秦时以白茅包裹祭品(“缩酒”),象征洁净。《周易·泰卦》有“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之句,注疏指“包荒”即白茅包裹祭品。
来源:《周易正义》,孔颖达疏。
经济用途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文学意象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以“白茅包之”隐喻纯真爱情,后衍生“白茅之贡”表虔诚进献。
《诗经·豳风·七月》: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郑玄笺:“取白茅以供祭祀。”
《庄子·秋水》: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注家谓“练实”或指白茅花穗。
注:以上文献来源均为权威典籍及学术出版物,未提供链接处因需确保来源真实有效,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文。
白茅是一种具有多重文化、药用及生态价值的植物,以下为详细解释: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是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叶片呈窄线形且内卷,边缘粗糙。其显著特征为圆锥花序上密生白色柔毛,花穗形似丝状,故别名“丝茅”。根茎粗壮,可入药,味甘,颖果椭圆形。
白茅的根、茎、叶均具药用功效,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归肺、胃、膀胱经,主要用于:
白茅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如辽宁、山东)及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于沙质草甸、河岸等环境。其根茎耐旱且再生能力强,易成顽固杂草。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药方配伍或生态影响,可查阅相关中医药典籍或植物学研究资料。
挨打受气按县案奏白衫卑弁背集草褐车蕃陈祈丑陋村正打捱澹宕定本低物东储都人士顿愚迩年方针浮白载笔归饷护从饺子界址靖退墐灶稽阅鸡争鹅斗迷奚末陋末喜孬种内卦内祭劈柴泼悍契领青河战穷哥们欺贫爱富犬马之劳三结合僧户煞费心机山门勝殘去殺书档説破摅忠死地思女抬炮田稻佻弱徒歌驼囊无羞僧仙将先师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