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有馅的半圆形的面食。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京师食品》:“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日煮餑餑。”《新华月报》1979年第3期:“面条、饺子可不能下在一锅里。”
饺子是中国传统面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从词义、起源、文化寓意等方面综合解释:
饺子(jiǎo zi)是一种半圆形有馅的面食,通常用面皮包裹肉、蔬菜等馅料,通过水煮、蒸制或煎炸等方式烹饪。其名称中的“饺”字为左右结构,部首为“饣”(食),读音为“jiǎo”,本义即指这种食物。
历史上饺子名称多样,如牢丸、扁食、粉角、煮角等,清代始称“饺子”。三国至明清时期,其形态和名称随时代变化,如唐代称“偃月形馄饨”,元代称“扁食”。
以上信息综合自汉典、历史考据及文化研究(、2、5、6、7、13等),如需完整内容可查阅相关来源。
饺子是指一种包馅的食物,通常由面粉和各种馅料制成。它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饺子的拆分部首是食,它是根据饣部(食物部首)进行分类的汉字之一。饺子的总笔画数为15。
饺子这个词来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的文献中。据说饺子最早是用来祭祀神明的食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常见的民间食品。
饺子的繁体字为餃子。
在古时候,饺子的汉字写作角子,形状与现代写法略有不同。
他妈妈包了一大盘饺子,大家都很开心。
吃一口热腾腾的饺子,感觉很温暖。
水饺、蛋饺、猪肉饺子、饺子皮、香菇饺子。
餛飩、云吞。
馒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