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著作经过编排、整理,最后确定或准备刊印的本子。《晋书·孙盛传》:“《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 盛 写两定本,寄於 慕容儁 。”《魏书·孙惠蔚传》:“臣今依前丞臣 卢昶 所撰《甲乙新録》,欲裨残补闕,损併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闻所著已有定本,恨未得见,亦可示及否?” 郭沫若 《<孔雀胆>的润色》:“现在的 莎士比亚 的剧本是经过好些次的演出、改版、增删,然后才成为定本的。”
(2).有固定套语格式的样本、底本。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士大夫涖职之初,通亲旧书有‘积弊后良费料理’之语,亦为定本。”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吏文可笑》:“吏文行移,只用定本,故有絶可笑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太一宫四立月祝文,旧用定本。 绍定 二年十二月始命学士院撰述。”
(3).固定不变的原则。《朱子全书》卷五:“圣人教人有定本……夫子对 颜渊 曰:‘克己復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是定本。”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 孔子 復生於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4).指 定武 《兰亭》帖。 宋 米芾 《书史》:“ 钱塘 关景仁 收 唐 石本《兰亭》,佳于 定 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元 揭佑民 《题玉版兰亭》诗:“忽忆昔年观 定 本,絶胜枕臼与梅花。”参见“ 定武石刻 ”。
定本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指书籍、文献经过校勘审定后确定的最终版本,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08页。
文献学范畴
指古籍整理过程中,通过比对多个版本、修正讹误后形成的标准文本。例如《四库全书》编纂时对各典籍的"定本"裁定。
来源:《中国古籍校勘学》苏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法律与公文领域
指经官方审核后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最终版本,如"合同定本""法规定本"。
来源:《法律文书学》潘庆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
在出版规范中,"定本"强调文本的终审权威性,区别于"草案""初稿"。例如:
「本书定本由编委会三次校订后发布,后续修订需经学术委员会表决。」
来源:《出版术语国家标准》(GB/T 9858-2018)。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学术著作及行业规范,内容符合文献学、法学及出版领域的专业共识。未提供网页链接处,均引自纸质出版物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定本”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指经过整理、审定后最终确定的书籍或文本,通常用于正式刊印或传播。例如:
引申为不可更改的规范或准则。例如:
特指宋代对邸报(官方公报)的审查制度:
唐代将王羲之《兰亭序》刻于定州(今河北定州)的版本,称为“定武本”或“定本”,被视为最佳摹本之一。
“定本”既可指文本的权威版本,也可引申为固定规范,在历史、文学、制度等不同领域有特定含义。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用例,可参考《魏书》《朱子全书》等古籍或相关历史研究。
黯然伤神謷牙诘屈暴强被色便易搏狩镈钟漕斛长铫诚心正意传感器吹拍厝意谠谋倒惑冻草兜售飞闼丰渥告戒贡布贵造棍球鹤伴荷粮花笺忽区贱下机动解呈戟级进策进口货进折居庸趷落烈轰轰梨栗林表琳琼立雪鲁巵闾娵美猴王内样蟠挐凭轼结辙桥君学倾箱倒箧企业形象桑果涩笔水龙吟书简算袋卧疾武露屼屼像煞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