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次辂的意思、次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次辂的解释

亦作“ 次路 ”。副车。《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享 子展 ,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 子产 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 杜预 注:“先路、次路皆王所赐车之总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次辂(cì l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指古代车驾制度中等级次于最高规格“玉辂”的一种副车或备用车驾。

  1. 基本释义与用途

    “次辂”专指古代帝王或贵族出行仪仗中,排在玉辂(以玉装饰、最尊贵的车)之后的副车。它并非最高等级的乘舆,但在重大典礼(如祭祀、巡幸、朝会)中不可或缺,常作为随行车驾或玉辂的备用车辆使用。其装饰、规格均低于玉辂,体现了古代礼制中严格的等级秩序。

  2. 等级制度与文化象征

    在古代“五辂”(或“五路”)制度中(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玉辂为最高等级,象征天子威仪。次辂虽非独立于五辂之外的一种车,但在具体仪仗序列中,常特指紧随玉辂之后级稍低的副车(可能是金辂或象辂等)。它服务于主车,是彰显统治者身份地位和礼仪完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明尊卑,别上下”的礼制思想。

  3. 典籍记载与历史语境

    该词多见于记载典章制度的古籍。例如在记述周代礼制的经典《周礼》相关注疏中,常提及不同等级车辂的使用场合与规制差异。后世史书如《隋书》、《新唐书》的《舆服志》部分,以及《宋史》等,在描述皇家仪仗卤簿时,也常明确记载“玉辂”之后跟随“次辂”的序列,作为礼仪规范的重要细节。

  4. 现代意义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次辂”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礼制、舆服制度、历史文献解读或古典文学作品中。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礼仪规范的一个具体物象。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次辂”是古代礼制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含义
“次辂”亦作“次路”,指副车,即主车之外的备用车辆,常用于礼仪场合或赏赐。与“先辂”(主车)相对,体现等级差异。

二、文献引证

  1. 《尚书·顾命》记载:“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说明其在宫廷仪式中的摆放位置。
  2. 《礼记·礼器》提到“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表明次辂的装饰规格低于主车(大路)。
  3.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郑国子产受赐“次路再命之服”,而子展受赐更高规格的“先路”,反映次辂作为赏赐物时与官职等级的关联。

三、礼制背景
次辂的用途与礼制等级密切相关。据杜预注解,“先路”“次路”均为周王赐车的总称,但次辂规格较低,通常赐予次一级的官员,如《左传》中子产的官职低于子展,故受赐次辂。

“次辂”是古代礼仪制度中象征身份与等级的副车,常见于文献记载的仪式、赏赐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按耐伴饭指挥使倍贰备具贬杀蔽壅腠会攒盒翠钱得标鼎立发讪废朝格涩关中平原诡速候接怀柔黄垩化人场嘉美嚼铁咀金娇小机灵瘠卤惊仆金钱花讥俗肌雪考期廉监柳暗花明绺鬏离樽隆曦戮力一心冒荣瞑坐前民气踰霄汉七纵七禽融泰韶光似箭庶孽淑问太一宫天长日久天壤抟谜土兵途穷日暮围城打援微痾温德温情密意窝巢无关大体霞袂相衬絃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