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善于审判。《诗·鲁颂·泮水》:“淑问如 皋陶 ,在泮献囚。” 孔颖达 疏:“所囚者,服罪之人。察狱之吏当受其辞而断其罪,故使善听狱如 皋陶 者献之。” 明 李东阳 《<两畿录刑诗>序》:“然其恩德之所感动,声之所流播,有不能已於人者。故 召伯 之听讼,见诸《风》: 皋陶 之淑问,见诸《颂》。” 清 钱谦益 《大理寺左寺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淑问如 皋陶 ,朕深有望於尔,尔其念哉!”
(2).美名。《汉书·匡衡传》:“道德弘於京师,淑问扬乎疆外。” 颜师古 注:“淑,善也;问,名也。”《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东朝既建,淑问峩峩。” 刘良 注:“淑,美;问,闻也。” 南朝 宋 王韶之 《赠潘综吴逵举孝廉诗》之三:“投死如归,淑问若兰。”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淑问秀於闺房,柔风治於《诗》《礼》。”
“淑问”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主要角度解析:
善于审判
源自《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意为像皋陶(上古著名法官)一样公正断案。这一用法多与司法相关,强调审案者的能力与品德,如明代李东阳在著作中也以“淑问”喻指司法公正。
美名、善誉
见于《汉书·匡衡传》:“淑问扬乎疆外”,指美好的名声远播。唐代杨炯的碑文中也用“淑问”形容女性的贤德与才名。
部分现代词典(如、3)将其拆解为“淑”(善良)与“问”(提问),引申为“礼貌得体的提问方式”。但此解释缺乏古典文献支撑,可能属于现代语境下的衍生解读。
《淑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温和而有礼貌地提出问题。在交流中,提问方式温和得体,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淑问》由“水”和“口”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共12个笔画。
《淑问》最早出自《周易》中的一句话:“淑问自外来。”淑意指善良、温和,问意指提问。合起来就是以善良的态度提问。
《淑问》的繁体字为「淑問」。
在古代,「淑問」的写法与繁体字相同。
他以淑问的方式向老师请教问题,得到了耐心的解答。
搭配组词:淑女、淑容、淑德。
近义词:谦和、温文。
反义词:粗鲁、无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