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图荣耀。 唐 刘禹锡 《代让同平章事表》:“岂敢冒荣,遂安窃位?” 宋 王禹偁 《右卫将军秦公墓志铭》:“ 李氏 害据,百官备具。去就终始,公得其所。人皆冒荣,我守臺陵。” 宋 苏轼 《缴进李定词头状》:“ 李定 备位侍从,终不言母为谁氏,强颜匿志,冒荣自欺。”
“冒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贪图荣耀,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或虚占荣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冒荣”由“冒”(意为冒用、贪图)和“荣”(荣耀、名誉)组成,合指为追求虚名或地位而不顾道义的行为。
出处与典籍引用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批评性语境,如古代官员弹劾或文人讽刺,现代则可用于警示对名利的过度追逐,例如:“学术不端者冒荣获利,终将被揭穿。”
现代关联
虽然“冒荣”本身不常用,但其内涵与当代“学术造假”“沽名钓誉”等行为相通,体现对诚信缺失的批判。
总结来看,“冒荣”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名实相符的重视,强调荣誉应通过正当途径获得。
冒荣是指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新的刚刚显露出来的好名声或好心情的感受。
冒(部首:冖;笔画数:2);荣(部首:艹;笔画数:9)。
冒荣的来源是出自《语言学教程》中的一篇文章,用于描述人们对于新的好名声或好心情的感受。
冒荣的繁体字为「冒榮」。
根据古代汉字研究人员的考证,冒荣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是「冃榮」。
他一夜之间冒荣了,成为大家口中的最佳演员。
冒盗、冒死、冒险、抛头露面、抛头颅、抛头独角、赌咒发誓。
扬名、声名鹊起、名扬四海。
贬损、声名狼藉、名誉扫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