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阶的意思、侧阶的详细解释
侧阶的解释
正室旁的北阶。《书·顾命》:“一人冕,执鋭,立於侧阶。” 蔡沉 集传:“侧阶,北陛之阶上也。”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望侧阶而容贤,候景风而式典。”
词语分解
- 侧的解释 侧 (側) è 旁:侧面。侧影。侧门。侧室。侧翼。侧记(关于某些活动的侧面的报道)。 斜着:侧重(恘 )(偏重)。侧射。侧卧。侧枝。侧芽。辗转反侧。 卑陋:侧陋(.偏僻简陋;.指地位低下)。 正 侧
- 阶的解释 阶 (階) ē 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阶除(台阶)。阶墀(台阶)。阶级。阶下囚。台阶。 等级,层次:阶层。官阶。军阶。音阶。 凭借:阶缘(凭借,依附)。 由来:阶祸。 途径
专业解析
“侧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建筑中台阶的形制与位置,具有特定的礼仪和功能含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本义与核心含义:
- 指殿堂(或厅堂)侧面(旁侧)的台阶。 这是“侧阶”最直接的含义。在古代宫室、宗庙或重要建筑中,主体殿堂通常设有台阶供人上下。位于殿堂正前方、正中的台阶称为“正阶”或“阼阶”,而位于殿堂两侧(东阶和西阶)的台阶则称为“侧阶”。例如,《汉语大词典》指出:“侧阶,旁阶也。”
-
建筑功能与礼仪意义:
- 供臣僚或宾客行走。 在古代严格的礼制下,台阶的使用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正阶(阼阶)通常是主人(君主、家主)或举行重要仪式(如祭祀)时行走的通道。而“侧阶”则主要供臣子、宾客或次要人员上下殿堂使用,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礼制观念。如《礼记·曲礼上》郑玄注中提到相关礼仪规定,间接反映了不同台阶的用途区分(虽未直接出现“侧阶”一词,但制度相通)。
- 区别于“阼阶”(东阶)和“宾阶”(西阶)。 在更具体的区分中,东阶(阼阶)为主人之阶,西阶(宾阶)为宾客之阶。两者皆可视为相对于建筑中轴线而言的“侧阶”,共同区别于想象中的“中阶”(实际通常不设正中台阶)。《中国建筑图解词典》在解释古代台阶制度时会涉及此类区分。
-
等级与象征:
- 体现尊卑秩序。 “侧阶”的位置和使用者身份使其成为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一个具体体现。行走于侧阶,意味着其身份低于行走于正阶者。王其钧在《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中解释相关术语时,会强调这种建筑元素蕴含的礼制文化。
-
现代理解与演变:
- 在现代汉语中,“侧阶”一词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建筑、历史、礼仪或阅读古籍时。
- 其含义基本固定为“殿堂两侧的台阶”,并带有历史文化的烙印。理解它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礼仪规范。例如,在参观故宫太和殿等古建筑时,观察其台阶设置(丹陛、御路、东西阶)可直观理解“侧阶”的实际形态与位置。
“侧阶”指古代宫室、殿堂等建筑主体两侧(通常指东阶和西阶)的台阶,与位于正中的“正阶”(或特指的“阼阶”)相对。其主要功能是供臣子、宾客等身份较低者行走,是古代建筑中体现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礼制性构件。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侧阶”词条有基本释义。
- 《礼记》及相关注疏(如郑玄注):记载了古代台阶使用的礼仪规范。
- 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提供古代建筑术语(包括台阶制度)的图解和解释。
- 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文献(如《中国建筑史》):系统阐述古代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及其中蕴含的礼制思想。
- 故宫博物院等古建筑实例:提供“侧阶”的实物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侧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建筑布局中的台阶位置,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侧阶(拼音:cè jiē)指正室旁的北阶,即古代建筑中正房北侧的台阶。这一概念常见于礼仪文献,如《尚书·顾命》记载:“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蔡沉注解为“北陛之阶上”。
延伸说明
-
建筑功能
侧阶是古代礼仪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于特定仪式或重要人物站立的位置。例如南朝任昉在《王文宪集序》中提到“望侧阶而容贤”,体现了其象征意义。
-
文献用例
- 《尚书》中描述周成王丧礼时,侍卫持兵器立于侧阶,显示其庄重性。
- 诗词中亦有用例,如《送张殿院还台》中“侧阶簪笔书王法”,借指官员履职的场所。
其他说明
需注意,“侧阶”在医学领域有不同含义(如鼻侧阶梯状暗点),但此释义与建筑无关。用户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建筑术语,可参考《汉典》或《知网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迦炉香被论人兵祸残脱长沙会战超空朝缨出粗丹愤大衍历房窝犯曲凡限翻移丰豪風起雲涌风占棼轮伏低做小扶微嘎啦干触感泣官奴赫羲荒茫护甲沪江江痕即速赳桓掘藏拘女剧旁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流走论杀缅绝某子披抉骞翮气象万千穑地山穷水絶收伏树创殊疆腾觚调词跳喷望岳威福伪托误听仙缘小刀会校録枭禽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