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医名词。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王冰 注:“膻中者,在胸下两乳之间,为气之海。”《灵枢经·胀论》:“夫胸腹者,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中之宫城也。”
(2).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膻中穴主灸肺痈,咳嗽哮喘及气癭。”
膻中是一个中医术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人体胸腔中央的特定区域,也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穴位名称。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解剖位置
膻中位于前胸正中线,横平第4肋间隙,即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这一区域对应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中医认为其是“气之海”,与全身气机运行密切相关。
穴位属性
作为任脉穴位,膻中是“八会穴”中的“气会”,具有调节胸中气机的核心作用。
核心功效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气滞相关病症,如呃逆、噎膈,以及情绪不畅引发的胸胁胀满。
“膻”原指羊臊气或膏脂,因该穴位气血吸热后呈热燥之态,类似羊肉气味而得名。
如需进一步了解针灸操作或古籍原文,可参考《灵枢·胀论》《医宗金鉴》等文献。
《膻中》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有着浓烈的文化内涵。这个词指的是某物或某人具有浓烈的气味或臭味。它常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散发出来的令人不愉快的气息或味道。
《膻中》的主要部首是“⺼”(肉)和“月”(月亮),它是一个由14个笔画组成的汉字。
《膻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里。它的字义是指肉类中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演变,它的意思逐渐扩展为其他事物的气味或味道。
《膻中》的繁体字形为「羶中」。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不完全一样,字形有所不同。《膻中》在古代常被写成「䏦中」。
1. 这个垃圾桶的膻中味道太浓了,我无法忍受。
2. 这个食物的膻中味道让我胃口大减。
组词:膻味、膻气、膻香、膻风。
近义词:腥臊、难闻。
反义词:芳香、清新。
保险基金鞭不及腹壁塞不苟言笑猜妒餐啖池观炽燎达见道思雕龙客雕损雕斲斗舞断续風不鳴條愤踊扶伏沽恩孩子头好日头和雍骄君吉屦精实径术进师积染儁异慨尔克害苛严矿政廊头烂游老屋理解令君香芒草名将縻纼扭股儿糖哦嗬炮宰平西琼葩求证雀李燃指认敌作父容系慴怖神民试工数道死里逃生田陂统承通化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