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望祀的意思、望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望祀的解释

(1).古代祭名。遥祭山川地祇之礼。《周礼·地官·牧人》:“望祀,各以其方之色甡毛之。” 郑玄 注:“望祀五岳、四镇、四瀆也。”《周礼·春官·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 郑玄 注:“望祀,谓有牲粢盛者。” 孙诒让 正义:“此望祀通含类造禬禜之神,则似不专据四望,与《牧人》义微异也。”《汉书·文帝纪》:“昔先王远施而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今吾闻祠官祝釐,皆归福於朕躬,不为百姓,朕甚媿之。” 唐 杨炯 《四陵峡》诗:“ 楚 都昔全盛, 高丘 煊望祀。”

(2).遥望祭祀。《史记·秦始皇本纪》:“行至 云梦 ,望祀 虞舜 於 九嶷山 。”《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六年》:“甲子, 辽 主望祀 木叶山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望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指古代祭祀山川神灵的一种特殊仪式。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要点:

  1. 释义

    指古代帝王或诸侯对无法亲临其地的山川神灵进行的遥望祭祀。因山川遥远或形势险峻不便亲至,故设坛于都城郊外,面向山川所在方位,通过特定的仪式(如燔柴、瘗埋、望而祭之)表达敬意与祈求。其本质是“望而祀之”,即遥望致祭。

  2. 出处与典籍依据

    该词及其相关仪式记载于多部重要古代典籍:

    • 《周礼·春官·大宗伯》:明确记载了“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等不同祭祀方式,其中对山川的祭祀(特别是遥祭)是“望祀”概念的制度化源头。
    • 《史记·孝武本纪》/《封禅书》:详细记录了汉武帝时期频繁举行的望祀活动,如“祠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其西祠山,泽山君,地长用牛…其北祠勃海,祠之如泰山”。这些记载生动展现了望祀在秦汉国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 《礼记·祭法》:提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其中的燔柴(烧柴升烟)、瘗埋(埋牲玉)等仪式常被用于望祀山川。
  3. 仪式特点

    • 方位性:祭祀时严格面向山川神灵所在的方位(如“望祭江、河、淮、济”)。
    • 象征性:使用玉帛、牺牲(牛、羊、豕等),通过燔柴使烟气上升达于天,或瘗埋于地以达于山川之神。
    • 等级性:是天子或诸侯的特权,是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和对境内山川的管辖权象征。
  4. 主要祭祀对象

    望祀的对象主要是名山大川,尤其是“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和“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些山川被认为具有灵性,主宰风雨、收成、灾祥,是国家安定、民生福祉的象征。

  5. 历史演变与意义

    望祀制度自先秦确立,在秦汉隋唐时期臻于鼎盛(如唐代有“五岳四渎”的常祀制度),是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政治统治、疆域观念、天人感应思想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变迁,其具体仪式和重要性有所变化,但其作为古代重要礼典的概念一直保留在文献中。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望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礼仪,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一、核心定义

  1. 古代遥祭山川地祇的礼仪
    源自《周礼》,指对五岳、四镇、四渎等山川神灵的祭祀活动。祭祀时需根据方位选择特定颜色的祭牲(如东方用青色),并保持一定距离进行仪式。例如《周礼·春官·男巫》记载男巫负责“望祀”,需用茅草招神。

  2. 遥望祭祀的行为
    指无法亲临祭祀场所时,通过遥望方向完成祭拜。如《史记》记载秦始皇南巡至云梦,曾“望祀虞舜于九嶷山”。


二、延伸与细节


三、现代语境中的理解

部分词典将其引申为“向神像或遗像行礼祭拜”,但此用法更接近广义祭祀,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史记》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胞裹跸声避位不杀布写藏畜参合谗妒长斧乘机打劫畜置打流刀锋打牙逗嘴點破底厉方根風靡一世粉艳攻凌公中官秤害灾浩侈横逞宦者令辉熠机灌缉绩金花帖子进窥宼孽旷卒龙角葱寞寂牛郎星盘盘砒礵桥孔樵室弃别青琐客歧旁齐武软瘫弱骨散差马三十二天伤酒山泉笙咽誓章帅才洮洮挑达顽抗瓦甃掀番效技协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