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的意思、书愤的详细解释
书愤的解释
诗篇名。南宋陆游作。当时作者罢官闲居在乡。诗中回顾了自己青壮年时代的军旅生涯,感慨功业未成而身已衰老,并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全诗气概悲壮,语意深沉。第三、四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一个动词,即写出南宋两大主要战线的典型特征,是广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词语分解
- 书的解释 书 (書) ū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 愤的解释 愤 (憤) è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汉语词典角度解析:陆游《书愤》的深层含义
一、"书愤"的字面释义
从汉语词典角度分析,"书愤"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 书:动词,意为书写、记录、抒发。在古典文学语境中,常指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或志向。
- 愤:名词,指郁结于心、激昂不平的情绪,包含愤怒、悲愤、义愤等复杂情感。
二字组合意为"抒写心中愤懑",特指诗人陆游通过诗歌形式宣泄对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遇的强烈不平之气(参考《汉语大词典》"愤"字条释义)。
二、诗歌主旨与历史语境
《书愤》创作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时年陆游62岁,闲居山阴。诗中"愤"包含三重内涵:
- 国土之愤:对"中原北望气如山"却"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悲怆,直指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未能收复失地的现实(参考《宋史·陆游传》)。
- 壮志之愤:早年"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豪情,与晚年"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迟暮形成强烈反差,抒发英雄失路的愤懑。
- 时局之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诸葛亮北伐典故,暗讽当权者的苟且偷安(参考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析)。
三、文学价值与情感张力
该诗被收录于《剑南诗稿》卷十七,代表陆游爱国诗的艺术巅峰:
- 意象对照:通过"楼船夜雪"与"镜中衰鬓"、"塞上长城"与"空自许"的时空碰撞,强化愤懑的悲剧性。
- 用典深化:诸葛亮的典故既寄托理想,又构成对现实的尖锐批判,使"愤"超越个人情绪,升华为时代之痛(参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述)。
四、权威文献参考
本文释义基于以下学术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愤"字释义
-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卷2163《书愤》原诗及校注
- 《陆游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书愤》的笺注
- 《宋史·陆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生平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题目“书愤”意为“书写愤懑之情”。以下结合诗中关键词语及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一、题目“书愤”解析
- 书:动词,指书写、记录()。
- 愤:指诗人因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这种“愤”既包含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也包含对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遗憾()。
二、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解释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早岁:指诗人年轻时期()。
- 世事艰:既指抗金事业屡遭主和派阻挠,也暗含人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中原北望气如山
- 中原北望:倒装句式,即“北望中原”,表达对北方沦陷故土的关切()。
- 气如山:形容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岳般坚定()。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楼船:高大的战船,指宋军水师()。
- 铁马:披甲战马,代指骑兵()。
- 瓜洲渡、大散关:南宋抗金的两大战场,前者在长江(今江苏邗江),后者在西北(今陕西宝鸡)()。
-
塞上长城空自许
- 塞上长城:比喻能保卫国家的将领,诗人曾自比“长城”()。
- 空自许:指理想落空,呼应“世事艰”()。
-
千载谁堪伯仲间
- 伯仲间:指兄弟长幼次序,引申为相提并论()。
- 此句通过赞美诸葛亮《出师表》,暗讽南宋朝廷无北伐决心()。
三、补充背景
此诗作于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全诗通过对比青年时的壮志与暮年的失意,展现其贯穿一生的爱国情怀。诗中“愤”的核心,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破灭的痛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全诗赏析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诗文网、道客巴巴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旃保值币籍博极晡食不帑长饰璀粲大正短幸材輀轩范轨帆幔高气压区根插规银海腹憨厚合拢圜凿方枘虎卜回数俭谨詃引校阅劫花解冕寖多敬老恤贫蠲罢考寻览核冷滑辽辽麟罽龙輴龙王旅旅漫天开价毛孩麻絇密姻牧犊器能缺谬曲几茹荼三养山芥勝事石席霜锋拓片廷臣同生蔚蓝色襄点纤姣虾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