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高士的意思、高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高士的解释

[excellent person] 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吾闻鲁连先生, 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

详细解释

(1).志行高洁之士。《墨子·兼爱下》:“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高士例须怜麴糵,丈夫终莫生畦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 冰心 《往事(二)》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

(2).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 欧阳修 《答资政邵谏议见寄》诗之二:“材薄力殫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说郛》卷六引《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註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龚尔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

(3).特指僧人。 唐 韩愈 《送灵师》诗:“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禪。” 唐 戴叔伦 《送东阳顾明府罢归》诗:“坐蓝高士去,继组鄙夫留。” 宋 陆游 《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士"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本义指品德高尚、超脱世俗之人。该词由单字"高"与"士"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释"高"为"崇隆、超出凡俗"(《汉语大词典》第12册),"士"本指具备学识修养的阶层,后引申为德才兼备者(《说文解字注》)。二字组合后形成新的文化概念,特指兼具德行与学识的隐逸贤者。

历代典籍对此有明确诠释:东汉《后汉书·列女传》记载"高士弘清淳之风",强调其高洁品格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解"高士不仕王侯",突显其超越功名利禄的精神境界。该词在明清文献中出现频率显著提升,《明史·隐逸传》收录二十余位高士事迹,体现其作为特殊文化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与普通隐士概念相比,"高士"更强调三个维度特征:其一为"德行之高",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展现的安贫乐道;其二为"学识之博",嵇康《声无哀乐论》印证其学术造诣;其三为"境界之远",倪瓒山水画作传递的出世情怀。这种三位一体的精神品格,使其成为士大夫文化的重要象征。

网络扩展解释

“高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且超脱世俗的人,尤其常用于形容隐士或道家人物。核心特质包含:

  1. 品德修养:强调“志趣高洁”,如《战国策》中提到的齐国高士鲁仲连;
  2. 学识境界:拥有深厚学问或思想造诣;
  3. 行为特质:常表现为隐居避世、不慕名利。

二、历史渊源与用法

三、社会角色

在古代中国,高士不仅是学问象征,更是道德实践的标杆,通过自身修养影响社会风气,如《史记》记载的鲁仲连以智慧化解国家危机,体现“高士”对社会事务的间接参与。

四、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老残游记》《冰心文集》中的用法),可参考、8、9的扩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白檀白相人暴兵蔽橹璧门并立博闻强识部单叱拨吃价崇雉窗钩春畲淡虑诞毓盗啼第二职业东垆堆肥躲子鹅帽赙襚高放光车骏马孩弄红宝石鸿鹄之志黄面老子靃靃交韔焦耳定律徼战结轨颉杭解禁节事经帷鸡西市夸咤朗白灵魄灵通密衔弄春盘错蹒连貔虎缾储抢墒三舍人诗士女双飞汤泉特大城市填馅亡口违错威猛无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