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春秋笔法的意思、春秋笔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春秋笔法的解释

《春秋》, 鲁国 史书。相传为 孔子 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朱文公 《通鑑纲目》以正名为先……盖钝用《春秋》笔法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我在这文章里正用君,但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它的传统作法是‘《春秋》笔法’,寓褒贬于行文用字之中,实际上是叫事实说话。”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春秋笔法是汉语中特有的史学批评术语,指在记述历史时通过精炼含蓄的措辞暗寓褒贬态度的写作手法。其核心在于“微言大义”,即用简练的文字传递深刻的道德评判,源于孔子修订《春秋》时的独特叙事方式。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核心含义

孔子在编撰《春秋》时,对历史事件采用严谨的措辞体系,通过选词差异(如“弑”与“杀”、“伐”与“侵”)暗示对人物行为的道德评价,形成“一字寓褒贬”的书写传统。例如:

这种笔法将史官的价值观隐于文字之中,既记录史实,又传递儒家伦理标准。


二、核心特点

  1. 微言大义

    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层含义,如《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仅六字即揭露郑庄公蓄意纵容弟弟共叔段叛乱而后诛杀的隐情。

  2. 隐晦含蓄

    避免直接论断,通过史实编排暗示立场。如对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称“公”以示认可;对楚、吴等非周室诸侯则称“子”或直呼国名,体现“尊王攘夷”思想。

  3. 严谨客观的表象

    表面看似冷静记录,实则暗含“皮里阳秋”(表面不露声色,内藏批评)的批判精神。


三、目的与影响

孔子旨在通过历史叙述重建社会秩序,以“正名分”维护周礼。后世史家如司马迁、司马光均受其影响,发展出“秉笔直书”与“春秋笔法”结合的史学传统。该手法亦延伸至文学领域,成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如《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即承袭此风。


四、学术评价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春秋笔法“非曲笔也,乃直道而行”,肯定其以伦理引导历史的合理性。现代学者钱钟书亦指出,此法“寓断制于叙事”,是中国叙事学区别于西方直述的核心特征之一(《管锥编》)。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春秋笔法”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十三经注疏》本)
  3.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
  4.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篇》(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史书编撰和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独特叙事手法,具有深远的文化和史学价值。以下为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起源

  1. 基本概念
    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原指春秋时期史官在编撰史书时使用的特殊记叙方式,通过精炼的文字选择隐含褒贬,传达作者的价值观。其核心在于“一字寓褒贬”,即用简练的词汇表达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而非直接议论。

  2. 历史渊源
    该术语源于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据《左传·成公十四年》记载,《春秋》以“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为特点,通过隐晦的叙事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二、核心特点

  1. 含蓄委婉
    通过特定字词选择暗示态度。例如《春秋》中记载“郑伯克段于鄢”,用“克”字既描述郑庄公战胜弟弟共叔段,又隐含对其手段的批判。

  2. 微言大义
    以简练文字承载深刻意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人物称谓和对话详略,暗示作者对事件的态度。

  3. 材料筛选与详略
    对历史事件有选择地记录,通过“笔则笔,削则削”(该写则写,该删则删)的准则突出价值导向。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1. 孔子的严谨性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修订《春秋》时“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强调其用词不可随意改动。

  2. 后世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典范,既用于史书编撰(如《左传》),也影响文学创作,强调“寓褒贬于曲折文笔”。


四、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文献,可参考《左传》《史记》等原始典籍,或学术研究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安营下寨伴哥侧修谗臣谗疵趁怀促鳞得一多男烦笼奉土风筝根深柢固宫闱贯花观音莲罟船红脸赤颈火炙加剧茄克焦黄骄妄阶牒解廌羁客鞠部匡立两望躐除伶牙利齿闾葵吕祖没三思佩羹品色衣凄沧啓陈铨序却老霜如持左券商籁体神鹅沈寞沈深射气十里无真言师太兽困则噬四真素冯几岁律陶唐歌田契厅子军凸透镜王相巍然下交宪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