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春秋筆法的意思、春秋筆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春秋筆法的解釋

《春秋》, 魯國 史書。相傳為 孔子 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後因以稱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為“春秋筆法”。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朱文公 《通鑑綱目》以正名為先……蓋鈍用《春秋》筆法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我在這文章裡正用君,但初意卻不過貪圖少寫一個字,并非有什麼《春秋》筆法。”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它的傳統作法是‘《春秋》筆法’,寓褒貶于行文用字之中,實際上是叫事實說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春秋筆法是漢語中特有的史學批評術語,指在記述曆史時通過精煉含蓄的措辭暗寓褒貶态度的寫作手法。其核心在于“微言大義”,即用簡練的文字傳遞深刻的道德評判,源于孔子修訂《春秋》時的獨特叙事方式。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核心含義

孔子在編撰《春秋》時,對曆史事件采用嚴謹的措辭體系,通過選詞差異(如“弑”與“殺”、“伐”與“侵”)暗示對人物行為的道德評價,形成“一字寓褒貶”的書寫傳統。例如:

這種筆法将史官的價值觀隱于文字之中,既記錄史實,又傳遞儒家倫理标準。


二、核心特點

  1. 微言大義

    用最簡練的文字表達深層含義,如《春秋》記載“鄭伯克段于鄢”,僅六字即揭露鄭莊公蓄意縱容弟弟共叔段叛亂而後誅殺的隱情。

  2. 隱晦含蓄

    避免直接論斷,通過史實編排暗示立場。如對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稱“公”以示認可;對楚、吳等非周室諸侯則稱“子”或直呼國名,體現“尊王攘夷”思想。

  3. 嚴謹客觀的表象

    表面看似冷靜記錄,實則暗含“皮裡陽秋”(表面不露聲色,内藏批評)的批判精神。


三、目的與影響

孔子旨在通過曆史叙述重建社會秩序,以“正名分”維護周禮。後世史家如司馬遷、司馬光均受其影響,發展出“秉筆直書”與“春秋筆法”結合的史學傳統。該手法亦延伸至文學領域,成為諷刺藝術的典範,如《儒林外史》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即承襲此風。


四、學術評價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春秋筆法“非曲筆也,乃直道而行”,肯定其以倫理引導曆史的合理性。現代學者錢鐘書亦指出,此法“寓斷制于叙事”,是中國叙事學區别于西方直述的核心特征之一(《管錐編》)。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春秋筆法”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十三經注疏》本)
  3. 錢鐘書《管錐編》(中華書局)
  4. 章學誠《文史通義·史德篇》(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春秋筆法是中國古代史書編撰和文學創作中的一種獨特叙事手法,具有深遠的文化和史學價值。以下為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1. 基本概念
    春秋筆法又稱“春秋書法”,原指春秋時期史官在編撰史書時使用的特殊記叙方式,通過精煉的文字選擇隱含褒貶,傳達作者的價值觀。其核心在于“一字寓褒貶”,即用簡練的詞彙表達對人物或事件的評價,而非直接議論。

  2. 曆史淵源
    該術語源于孔子修訂的魯國史書《春秋》,據《左傳·成公十四年》記載,《春秋》以“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為特點,通過隱晦的叙事達到“懲惡勸善”的目的。


二、核心特點

  1. 含蓄委婉
    通過特定字詞選擇暗示态度。例如《春秋》中記載“鄭伯克段于鄢”,用“克”字既描述鄭莊公戰勝弟弟共叔段,又隱含對其手段的批判。

  2. 微言大義
    以簡練文字承載深刻意義,如《燭之武退秦師》中通過人物稱謂和對話詳略,暗示作者對事件的态度。

  3. 材料篩選與詳略
    對曆史事件有選擇地記錄,通過“筆則筆,削則削”(該寫則寫,該删則删)的準則突出價值導向。


三、曆史評價與影響

  1. 孔子的嚴謹性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修訂《春秋》時“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強調其用詞不可隨意改動。

  2. 後世影響
    成為中國古代史學和文學的典範,既用于史書編撰(如《左傳》),也影響文學創作,強調“寓褒貶于曲折文筆”。


四、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原始典籍,或學術研究如《燭之武退秦師》的文本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犴訟陂澤慚懼呈詞沖阸春氣從同叢霄大數法則得魚忘荃動容鋒铓烽堡鳳翥龍骧分減佛羅倫薩大教堂複雜敢做敢為個案功最貴籍晷曜過甚其詞過時黃花監卒祭服寬垲昆侖瓜癞漢指頭藍灰色靈居密锵锵難乎其難拼夥皮衣镪道淺幭秦诿楚諈齊嶄嶄軀老喪禍散直聲列售奸衰敗疏引碎銀鎖臂疼疼熱熱蹄趹題結挺撞銅丸豚尾閑非響尾蛇向言鮮飾消疏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