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品色衣的意思、品色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品色衣的解释

北周 侍卫官的礼服。《周书·宣帝纪》:“﹝ 大象 二年三月丁亥﹞詔天臺侍衞之官,皆著五色及红紫緑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品色衣是中国古代官员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根据官员品级不同而规定的特定颜色、纹样的礼服,主要用于区分身份等级。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北周时期,至唐代形成明确规范,并被后世朝代沿用发展。

从词义构成来看,“品”指官员的等级(共九品),“色”指服饰颜色,“衣”即服装。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四年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形成了“品色服”制度。宋代在《宋史·舆服志》中补充了“文武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的记载,并在纹样上增加差异。

该制度的文化内涵包含三重维度:其一,颜色本身承载着礼制象征,如紫色代表尊贵,青色象征基层;其二,通过视觉符号强化等级秩序,《唐会要·章服品第》明确指出“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其三,服饰成为官僚体系的外显标识,《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不同场合需搭配对应品色的冠、带、鱼符等配饰。明清时期虽调整了具体色阶,但仍延续“以色辨品”的核心制度,直至清末废除。

网络扩展解释

“品色衣”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历史制度与成语寓意:

一、历史制度释义

  1. 定义与起源
    品色衣是中国古代以服装颜色区分官员品级的制度,始于北周时期。北周侍卫官在重要场合穿着五色(红、紫、绿等)镶边的礼服,称为“品色衣”。

  2. 发展与演变

    • 隋朝:明确以颜色划分等级,五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六品以下穿绯色(红)或绿色,平民、士兵等另有规定。
    • 唐朝:进一步完善,三品以上穿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形成“品色服”制度。

二、成语寓意

作为成语,“品色衣”引申为形容人品德高尚、举止端庄,其中:

三、总结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颜色规定,可查阅《周书·宣帝纪》或唐代典章制度的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保之劳白盛八砖背偻篰息厕所剗草除根蟾户超步赐墙及肩摧折胆裂恶名坟土佛头菊乖性儿骨立过拍寒淤河流哄语花蔕慌做一团恢炱戛纳骄肠岕片稽较几几乎敬诺津沫掎止蠲敝崇善钜防口承苦谏賫擎劳动模范龙赵论述履武麻木不仁面面相睹敉平拈破撚子潘室婆家乾罢秦坑生手水堨沓舌啼笑皆非偷冒投梭先唱限隔遐凝希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