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贬的意思、黜贬的详细解释
黜贬的解释
贬斥。《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后因 李白 学士题 沉香亭 牡丹诗,将 赵飞燕 比著 太真娘娘 ,暗藏讥刺,被 高力士 奏告贵妃,泣诉天子,将 李白 黜贬。”
词语分解
- 黜的解释 黜 ù 降职或罢免:罢黜。废黜。贬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 贬的解释 贬 (貶) ǎ 给予低的评价,与“褒”相对:贬低。贬义。褒贬(a.评论好坏;b.指出缺点)。 减低,降低:贬值。贬职。 褒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黜贬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黜”和“贬”两个意义相近的动词构成,核心含义指通过官方行为降低或免除官员的职位、品级或身份,以示惩戒。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黜 (chù):本义指废除、贬退、罢免。常用于指帝王或上级免除官员的职务或爵位,带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例如《论语·微子》有“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 贬 (biǎn):本义指降低(官职、爵位),也指给予不好的评价或降低价值。在官职语境下,特指降职。
- 黜贬:结合两字含义,指对官员进行降职或免职的处罚行为。其程度通常比单纯的“降职”更重,更强调惩戒性和剥夺性,可能直接免去官职。
-
详细释义与应用:
- 指降职或免职的处罚:这是“黜贬”最核心的含义。指掌权者(通常是君主或上级机构)因官员犯错、失职、失宠等原因,对其采取的行政惩罚措施,降低其官阶或直接剥夺其官职。
- 带有惩戒性质:不同于正常的职务调动,“黜贬”明确带有对官员过失或不当行为的否定评价和惩罚意图。
- 常用于历史与政治语境:该词多见于描述古代官僚制度下的官员升降赏罚,尤其在史书、奏议、政论中频繁出现,用以记载官员因各种原因(如触怒皇帝、党争失败、政绩不佳、贪污渎职等)而遭受的降职或免职处分。
-
出处与引证: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例如:
《旧唐书·职官志二》中提到考课官员的标准:“较之优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冒,进贤能……然后据其官业,考其才能,审其功能,定其黜陟(陟指升迁,黜指贬降)。” 这里虽未直接连用“黜贬”,但“黜”即包含黜贬之意。[来源:《旧唐书》]
宋代文献如《宋史》或官员奏议中常有具体官员被“黜贬”的记载,如“某某因某事被黜贬为某官/某地”。[来源:历代正史、政书]
-
同义词辨析:
- 贬谪:更侧重于因罪过被降职并外放到边远地方任职,常与流放意味结合。
- 罢免/罢黜:更强调免除职务,不一定强调降级(罢黜有时特指废除帝王)。
- 降职/左迁:指降低职位等级,不一定免除职务。
- 黜退/废黜:与罢免、罢黜意思接近,强调废弃不用。
- 黜贬:综合了降职和免职的含义,并突出其惩戒性,是古代官僚体系中一种重要的行政处罚手段。
“黜贬”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动词,专指古代对官员实施的、带有惩戒性质的降职或免职处罚。它反映了封建官僚制度中“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是研究古代政治史和职官制度的重要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黜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chù biǎn,主要用于表示对人物(尤其是官员)的降职或贬斥。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贬斥:指降低官职、地位或评价,常用于古代官员因过失、政治斗争等原因被处罚的情景。例如《警世通言》提到,李白因诗句暗含讥讽被黜贬。
2.结构解析
- 黜:本义为“罢免、废除”,如“罢黜”;
- 贬:指“降低(官职或价值)”,如“贬谪”。
两字组合后,强调对人物身份或职位的双重否定。
3.历史用例
- 后唐时期,宰相豆卢革及其推荐的韦说因罪被黜贬为“长流百姓”;
- 李白因诗作触怒权贵,被唐玄宗贬斥。
4.使用语境
- 正式文书/文学创作: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现代口语极少使用;
- 近义词:贬谪、罢黜、贬斥;
- 反义词:褒奖、晋升。
5.综合说明
“黜贬”属书面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核心含义是通过降职或否定表达对人物行为或地位的不满,常见于史书、小说等叙事性文本。
别人正在浏览...
巴菽本旨编组冰翁采録才能材勇长忽敞声齿筭蹉踬大难不死德义东郭逡栋星端架子鹅鸭之争反毳蕃鲜璠玙废民逢场作乐风云月露槁面割股咕囔涵畜涆涆諕煞核发合击江讴骄凶解严久假不归賫志而殁连三并四另院马袿妙理糜粥跑马泼才清世七纵七禽任子三姑六婆善财童子上流社会试暑属车贪赂天灶提现凸透镜往逝微与缊绪藓驳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