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菽的意思、巴菽的详细解释
巴菽的解释
即巴豆。《淮南子·说林训》:“鱼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文选·左思<蜀都赋>》:“其中则有巴菽巴戟。” 刘逵 注:“巴菽,巴豆也。”参见“ 巴豆 ”。
词语分解
- 巴的解释 巴 ā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盼,期望:巴望。 张开:巴着眼睛。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
- 菽的解释 菽 ū 豆的总称:菽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菽菽承欢”)。菽麦。菽粟。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巴菽,是中药“巴豆”的古代别名之一,指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它在传统中医药学中具有明确的定义、药性和应用范围,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释义与别名
“巴菽”之名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医药文献,“巴”指其原产于古代巴蜀地区(今四川一带),“菽”本义为豆类,因其果实形似豆荚而得名。其常见别名包括:
- 巴豆:最通用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
- 刚子:强调其药性峻烈。
- 江子:因主产于长江流域而得名。
- 老阳子:象征其阳性、热性特质。
(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记载)
二、药性与功效
巴菽性热,味辛,归胃、大肠经,有大毒。核心功效为:
- 峻下寒积:攻逐肠胃中顽固寒邪与积滞,用于寒邪食积导致的腹满胀痛。
- 逐水退肿:消除胸腹积水,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肝硬化腹水(需严格配伍)。
- 祛痰利咽:外用或少量内服可促使痰涎排出,缓解喉痹痰阻。
- 蚀疮杀虫:外用可腐蚀疥癣恶疮,杀灭寄生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药理规范)
三、传统应用记载
- 经典方剂:
-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巴豆配大黄、干姜,急救寒积暴厥。
- 三物白散(《伤寒论》):巴豆与贝母、桔梗同用,治寒实结胸。
- 炮制减毒:历代医家强调需经去油制霜(巴豆霜)以降低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本草纲目·木二·巴豆》)
四、使用禁忌
因药性猛烈且有剧毒,须严格遵循以下禁忌:
- 禁用人群:孕妇、体弱者、哺乳期妇女及消化道溃疡者绝对禁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十九畏”理论)。
- 剂量控制:内服量限于0.1–0.3克(巴豆霜),过量可致剧烈腹泻、脱水甚至休克。
(据《中药学》教材及临床用药指南)
五、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证实巴豆主要毒性成分为巴豆油(含巴豆树脂)及毒性蛋白巴豆毒素,其泻下机制为强烈刺激肠黏膜分泌炎症渗出物。临床已极少内服,多作为外用药或新剂型研究原料。
(综合《中药大辞典》《中华临床中药学》)
文献依据:
-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明万历刻本). 木部·巴豆.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雷载权等. 中华临床中药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巴菽”是中药“巴豆”的别名,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读音:bā shū(与“书”同音)
- 词义:指巴豆,一种传统中药材,属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二、特性与用途
- 药性:辛、温,有毒。
- 主治:
- 宿食不化,帮助消化;
- 缓解大便闭塞,具有泻下作用。
- 毒性注意:需严格遵医嘱使用,过量可能引发中毒。
三、文献记载
- 《淮南子·说林训》提到:“鱼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说明其对不同生物的作用差异。
- 《蜀都赋》中“巴菽巴戟”的记载,进一步印证其作为药材的历史应用。
四、其他解释(较少见)
在部分语境中,“巴菽”被拆解为“追求豆类”,象征积极主动的态度,但此义项多见于古文引申,现代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药理信息,可参考《汉典》《淮南子》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榜箠宝校辩据必留不剌燀赫乘凉黵改等视堤捍抖战封赋冯怒附葬敷珍感泣革制品刮刮叫贵疎过恶海王宫合共黑韩王皇风化生盆蹇塞激奋金鞴鸡桑郡博士俊上侃侃誾誾苦害郎火廉俸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力量蒌翣虏廷叛镇批斗被绣昼行颇超千骑恰巧秋课缺然饶培山淫奢薄势峰授堂霜髩束勗私违缩栗太阳系帑实停办涎不痴小八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