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笞髡的意思、笞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笞髡的解释

笞刑与髡刑。亦泛指刑罚。 清 曹寅 《不寐》诗:“小人逐肥甘,动輒遭笞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笞髡”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型刑罚类古语词,由“笞”和“髡”两种古代刑罚组合而成,具体释义如下:

一、构词解析

  1. 笞(chī):《说文解字》定义为“击也”,特指用竹板或荆条抽打臀、背、腿部的肉刑。该刑罚在秦汉时期被列入正刑,《汉书·刑法志》载“笞者,棰长五尺”。
  2. 髡(kūn):《说文解字》释为“剃发也”,指强制剃除头发的耻辱刑。此刑源于周代,《周礼·秋官》记载“髡者使守积”,属“五刑”之外的附加刑。

二、复合词义 “笞髡”作为并罚手段,指同时施加肉体责打与剃发羞辱的复合刑罚,常见于秦汉至唐代的司法实践。如《唐律疏议·斗讼》载“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笞髡之”,表明其适用于严重违反伦理的犯罪行为。

三、历史流变 据《中国法制史》载录,笞刑自汉文帝废肉刑后升格为主刑,而髡刑多与城旦舂等劳役刑并用。二者复合使用体现了古代“明刑弼教”的立法思想,兼具肉体惩戒与精神羞辱的双重功能。该刑罚制度至宋代逐渐被杖刑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笞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笞”和“髡”两种刑罚名称组合而成,具体解释如下:

1.单字释义

2.合称含义

“笞髡”合用泛指各类刑罚,尤其指较轻的体罚和羞辱性惩罚。例如清代曹寅在《不寐》诗中写道:“小人逐肥甘,动輒遭笞髡”,描述底层民众因贪图利益而频繁遭受刑罚的情景。

3.历史背景

4.延伸意义

“笞髡”一词在后世文学中常被借代,强调刑罚对人身心的双重摧残,例如清代文人用以隐喻社会不公或阶级压迫。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刑罚体系,可参考《历代刑法志》或《唐律疏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特拉斯白通帽八及悲噎本里逋税蚕作迟徊观望大颢贉卷道尽途殚定张车地平坐标系二次曲线翻叛赗襚干练高阳戈舡绠短工作服茴香姜后脱簪晶帘禁约进资积生搕诈来电捞漉菱角磨作鸡头遛鸟炉峤名门世族密奏内谒者女儿呕家盘根问底萍寄清奇清芷毬子阙遗散舱散束剡溪饰乱史氏记书藁斯鞅桃红柳緑叨教讨诛吐沫帷席香水相为显见宵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