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禁止约束;管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金鸡》:“万人竞就金鸡柱下取少土,云佩之日利,数日间遂成坑,所司亦不禁约。”《水浒传》第一一○回:“如今倒出榜文,来禁约我等,不许入城。”《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将两个儿子禁约在衙中,不许他出外游荡。”《红楼梦》第五八回:“ 薛姨妈 只不过照管他姊妹,禁约的丫鬟辈,一应家中大小事务也不肯多口。”
(2).指禁止某些事物的条规。 明 杨慎 《文字之衰》:“文之古者 左氏 《国语》, 宋 人以为衰世之文,今之科举以为禁约。”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与 蒋君 议捐助,设守备,申禁约,违者治以法。”
禁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层含义的复合词,由“禁”与“约”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意义围绕禁止、约束展开,具体可细分为以下两类:
指通过规定、法令或道德规范对行为进行强制性限制或道德性约束。
古籍例证: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九回:“西门庆家中禁止剪径之事,禁约家人不许在外生事。”(注:此处“禁约”强调以家主权威禁止仆人违法行为)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三回:“县官出告示禁约,不许闲人骚扰。”(此处指官府通过公文形式禁止特定行为)
指具体成文的禁止性条款或行为准则。
文献例证:
明代《大明律·户律》:“凡民间婚姻田土之事,各有禁约。”(指法律中对民事行为的明文禁令)
清代地方志《(康熙)安庆府志》载:“立乡约十二条,禁约四款。”(指地方自治组织制定的行为规范)
二者结合后,“禁约”在宋明白话文献中高频出现,既涵盖法律效力(如官府文告),亦包含民间自律规范(如乡规民约),凸显古代社会“礼法并治”的特征。
学术参考来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专业学术平台访问,公共链接有限,建议查阅权威出版社辞书或学术数据库获取完整语境。)
“禁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禁止约束或管束
指通过规定或命令对行为进行限制,常见于官方或权威机构的管理措施。例如《水浒传》中提到官府“出榜文禁约”禁止入城。
其他例子:
指具体的禁止条规
强调成文的限制性条款。例如明代杨慎提到科举将古文视为“禁约”,限制其使用。
“禁约”既可指具体的限制行为(如榜文、家规),也可指抽象的制度性约束,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用法从唐代延续至明清,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八部百计抱担本瑞冰雪聪明顇奴戴圆履方倒掷登曜德念电威谍者帝垣督统尔刻怫怒骨鲠在喉诡道龟龄鹤算合手下后矩环抱黄芩歼残间作加沙阶陈介景戒指计功行赏禁军巨迹客舱髡褐揽储磨崖内帑偏三向四蒲姑千言万语青春期勤役屈体融和乳妇散焕剩菜残羹神质市埠逝言水脚私盐遂贤潭沱菟苑万劫惟肖贤度祥晖协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