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诛的意思、讨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诛的解释

讨罪诛杀。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 庆歷 八年正月辛未, 宁令 弑 曩霄 ,国人讨诛之。” 宋 王令 《讲罢谢邵牧不疑书》:“则圣人之前,暴君污臣,有不讨诛;圣人之后,援类比近,无所证验。”《明史·外国传四·琉球》:“时 山南王 应祖 为其兄 达勃期 所弑,诸寨官讨诛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诛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讨”与“诛”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声讨罪状并加以诛杀,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对叛逆、暴虐者或公认有罪之人的公开惩处。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讨”的本义

    “讨”指公开谴责、声讨罪行,引申为出兵征伐。《说文解字》释为“治也”,强调以武力或舆论追究责任。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载:“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其中“讨”即追究、声讨之义。

  2. “诛”的本义

    “诛”原指以言语谴责,后发展为刑罚性的诛杀。《说文解字》注:“讨也,从言朱声”,《广雅·释诂一》进一步明确:“诛,杀也”。如《论语·公冶长》中“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的“诛”为谴责义,而《史记·秦始皇本纪》“诛乱除害”则指诛杀。

  3. “讨诛”的合成义

    二字结合后,强调先声讨其罪,再执行诛杀,体现程序性与正义性。如《汉书·王莽传》载:“讨诛乱贼,兴复祖宗”,即指通过正式声讨后诛灭叛乱者。


二、经典文献用例

  1.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讨诛无礼,以盟诸侯。” ——指声讨并诛杀违礼者以维护盟约权威。

    (来源:《左传》通行本

  2. 《后汉书·窦融传》

    “讨诛不服,威震河西。” ——描述武力征讨并诛灭反抗势力。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讨诛”为:“讨伐诛杀。”例引《东周列国志》第五回:“郑伯讨诛逆弟,固属义举。”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2. 《辞源(修订本)》

    释义:“声讨罪状而诛戮之。”强调其程序性与合法性。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


四、语义演变与使用范围

“讨诛”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已罕用,但在历史叙述或仿古语境中仍可见。其核心始终围绕以正义名义公开惩处重罪者,隐含合法性与道德正当性,区别于普通杀戮。

网络扩展解释

“讨诛”是一个由“讨”和“诛”组成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讨伐并诛杀有罪之人的行为。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二、历史用例

  1. 宋代文献

    • 司马光《涑水记闻》提到“国人讨诛之”,描述民众共同讨伐弑君者的历史事件。
    • 王令在书信中提及“暴君污臣,有不讨诛”,强调对暴政的反抗。
  2. 其他典籍

    • 《明史·琉球传》记载山南王被兄弟弑杀后,“诸寨官讨诛之”,体现官方对逆贼的镇压。

三、构成分析

四、使用场景

五、近义关联

“讨诛”是兼具行动与结果的历史性词汇,其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正义与秩序的维护。如需更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涑水记闻》或《明史》。

别人正在浏览...

八国联军邦人驳问不了而了不祥人仓茫诧绝长辞潮期仇饷刺鼻从者丹槛颠迷底里第三产业峒丁恶类恩宠奉翼槁禬裹烧豪氂之差,将致千里黑乌乌和贽徽绳豁落呼天号地脚注接取解水金交椅角斗浚洫叩角诳赚宽谅炼丹子离决麟阁緑篱木人石心凝碧牵累黔嬴戚继光倾侧取土坑三刘散目纔待斯夹巴酥融陶性痛愍推赤讬后外朗乌孙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