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捞摝 ”。1.水中探物。《云笈七籤》卷一一八:“有光从水面出……众人瞻之,以为有寳器之物,捞摝求访,又无所见。” 宋 梅尧臣 《宣州杂诗》之十:“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少妇自捞摝,远人无弃捐。”
(2).泛指营求,寻取。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四:“幸蒙上士甘捞摝,处世输君一箇閒。” 元 耶律楚材 《题平阳刘子宁玄珠堂》诗:“谁识这些关捩子,再三捞漉始应知。” 清 钱谦益 《陆孟凫墓志铭》:“因在多生,果非一刦。斯则资人天以证明,仗佛力为捞漉者与?”
捞漉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动词,由“捞”与“漉”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从水中探取或过滤物体,后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挽救、援救。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文化内涵分述:
本义
“捞”指从液体中取物(《说文解字·手部》:“捞,取也”);“漉”指过滤或使水干涸(《说文解字·水部》:“漉,浚也”)。二字结合后,原指通过工具从水中打捞、筛选物品,如捕捞鱼虾或过滤杂质。
例证: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烂死于泥沙,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暗含“不待捞漉”之志,喻指不甘被世俗拯救而丧失气节。
引申义
唐宋后渐衍生出挽救、救助之意,强调对陷入困境者的援手。
例证: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载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捞漉众生离苦海。”此处以“捞漉”喻佛家普度众生。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①水中探取;②援救,挽救。”并引清代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例:“学问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虽以晦翁捞漉,无有出头。”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标注其具“打捞”与“拯救”双重含义,强调其在佛教文献中的救赎用法。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捞漉”的引申义承载了传统思想中对生命价值的关怀。如佛典以“捞漉”喻慈悲济世(《法华经》称菩萨“捞漉三界”),儒家则用以表达士人对社会的责任,如王阳明《传习录》言:“学者须是此心常存,捞漉于纷扰之中。”
该词今多见于学术文本或文学创作,口语中已被“打捞”“挽救”等替代。研究古文献或哲学思想时需注意其双重语境:
参考文献
“捞漉”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āo l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水中探物
本义指用工具(如网、筛等)从水中捞取物体或过滤杂质。例如:
泛指营求、寻取
引申为通过努力或手段获取事物,常用于抽象语境。例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其核心围绕“从混杂中提取所需”展开,兼具具象与抽象的双重含义。
傍佯傍依搬配襃慰杮附杯柈舞背眼菶菶博腯斥然雌风翠娥带擕单微单宗颠跋东园器忿戾负公鼎负诟忍尤桄关寒夜黑鸟鹤爪恢漫惛惫驾长叽哩旮旯金舄科限口内粒米束薪令出如山藜芘柳江人耄期弭服冥浮旁求砰轰偏任蒨巧气密舱清怨秦丝撒撇神采诗价释生取义食玉手命水炮斯模大样四之日所除讨口牙脱化文员夏翟蟹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