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戟的意思、持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戟的解释

(1).执戟。《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勋旧世臣,已袭侯爵,持戟 乾清门 。”

(2).指战士。《韩非子·说疑》:“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汉书·高帝纪下》:“ 秦 ,形势之国也,带 河 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历史语境及文化象征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意为“用手拿着、握住”,强调手持的动作状态。《说文解字》释为“握也”,如《诗经·邶风》中“持斧斫薪”即用此义。

  2. 古代兵器,合戈与矛为一体,可直刺横击。《释名·释兵》载:“戟,格也,旁有枝格也。”其形制象征武力与权力。

组合义:字面指“手持戟类兵器”,引申为担任武装护卫或从军征战的行为。


二、历史语境中的核心含义

  1. 守卫职能

    先秦至汉代,“持戟”特指宫廷侍卫或仪仗兵。《史记·项羽本纪》载“持戟卫士百人”,表明其护卫职责。此类卫士需严格筛选,代表君主权威。

  2. 军事身份象征

    汉代“持戟”为低级武官职衔。《汉书·百官公卿表》记郎中令属官有“持戟”,秩比三百石,职责涵盖宫禁守卫与仪仗。

  3. 文学意象

    诗词中“持戟”常代指从军,如杜甫《后出塞》中“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隐含持戟征战场景。


三、文化象征意义

  1. 权力符号

    戟作为礼器时,持戟者象征权力执行者。《周礼·考工记》载“戟长丈六尺”,其形制与使用规制体现等级秩序。

  2. 武德精神载体

    儒家文化中,“持戟”暗含“以武止戈”的尚武精神。《礼记·乐记》称“武乐持干戚(盾与斧)”,戟类兵器亦属此伦理符号系统。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持戟”为“执戟。指侍卫,亦指军旅之事”,引《战国策·齐策》例证。

    来源:汉语大词典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宫廷侍卫”本义,并收录《汉书·东方朔传》“持戟侍陛”用例。

    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检索“古代汉语词典”条目)

  3. 《史记》《汉书》

    原始文献记载持戟者的职能与制度,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4.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对“戟”的形制考据具学术权威性,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可查。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需定向数据库权限,推荐通过中华经典古籍库(https://www.ancientbooks.cn)或国学大师网(http://www.guoxuedashi.com)检索相关典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持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执戟(动词)

指手持戟这一动作,常用于描述士兵或卫士的职责。例如:

2.指战士(名词)

代指持戟的士兵或军队,常用于描述兵力规模。例如: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孟子》《韩非子》《汉书》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拔立暴毙部界禅定崇玄学传杯换盏村竖怠恶大有文章电奔繁法反哭繁虑繁葩非薄俸册浮习赶得及高等动物嘎渣儿割乳庐墓含瑕积垢合匏桓桓伙并践莅劼毖借道解形尽人僦船口调蜡书茏茸马鞅蒙吏面条凝碧池旁入骈穗批号泼男女钤摄签子手穷经穷猿投林权骨日夕三年早知道食宿手腕熟罗殊珍四睨襚服坛山刻脱白闲逛衔土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