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脱身。《后汉书·王昌传》:“朕, 孝成皇帝 子 子舆 者也。昔遭 赵氏 之祸,因以 王莽 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河滨,削迹 赵 魏 。” 李贤 注:“解形犹脱身也。”
(2).分解形体。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於南海,左手飞於东山,右手飞於西泽,自脐以下,两足孤立。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於海外,落玄洲之上,化为五足兽,则一指为一足也。”
(3).道教语。犹尸解。 唐 陈子昂 《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遂解形而遗世,乘白云以上宾。”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张子房》:“ 子房 佐 汉 ,封 留侯 ,为大司徒。解形於世,葬於 龙首原 。”
(4).犹解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欲以此金铸铜佛送 西山 潭柘寺 供养,冀仰託佛佑,早得解形。”参见“ 解脱 ”。
“解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以下几种解释:
脱身
指通过某种方式摆脱困境或束缚。例如《后汉书·王昌传》中记载:“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河滨,削迹赵魏”,李贤注“解形犹脱身也”。
分解形体
带有神话或奇幻色彩,指身体各部分分离或变形。晋代王嘉《拾遗记》提到:“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於南海,左手飞於东山……至暮,头还肩上”。
道教术语(尸解)
道教中指通过肉体消亡实现灵魂升华,称为“尸解”。唐代陆龟蒙诗句“忽伴中仙剑解形”即引用此意。
解脱
引申为从精神或世俗压力中解放,但此用法较少见,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需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籍或特定文化语境中。由于上述资料来源权威性有限(等),具体释义可能因文献版本或学术观点存在差异,建议结合权威词典或专业研究进一步考证。
「解形」是指解释和说明形状、外观或外貌的意思。通常用于描述对物体的形状、样式或特征进行分析和阐述。
「解形」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解」和「形」。其中,「解」是一个独立的字,它的部首是「角」,总共有六画。「形」也是一个独立的字,它的部首是「彡」,总共有七画。
「解形」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解」指的是解释、说明,「形」则指的是形状、外貌。结合起来,「解形」表示对事物的具体形态或外观进行解释和说明。
「解形」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解形」,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中,「解形」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解形」一词的例句:
「解形」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一些词组,例如:
与「解形」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
与「解形」意思相反的词语包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