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赤芾。《礼记·玉藻》:“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葱衡。” 郑玄 注:“此玄冕爵弁服之韠,尊祭服,异其名耳。韍之言亦蔽也……《周礼》:公、侯、伯之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参见“ 赤芾 ”。
2.赤绂。《汉书·王莽传上》:“赐公太夫人号曰 功显君 ,食邑二千户,黄金印赤韍。” 颜师古 注:“此韍,印之组也。”参见“ 赤紱 ”。
关于“赤韍”一词,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如下:
字形辨析
用户提问的“赤韍”可能为“赤犮”或“赤芾”的误写。提到的是“赤犮”(),而“韍”与“芾”在古汉语中均指蔽膝类服饰,但字形不同。
若为“赤犮”
若为“赤韍/赤芾”
结论
因搜索结果仅涉及“赤犮”,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原词。若指服饰,需修正为“赤芾/赤韍”;若指除虫职能,则为“赤犮”。用户可进一步核查文献原文或提供更多上下文。
建议:查阅《周礼》《诗经》等典籍原文,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确认具体用字及释义。
赤韍(chì f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红色的革带或皮带。它常用来形容古代将领或武士战衣上的红色腰带。
赤韍的部首是赤(chì),由赤一部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赤韍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例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将有仇则赤韍,有宠则青云。”意思是说,在仇恨的时候系上红色腰带,表示准备战斗;而在受宠的时候系上青色腰带,表示荣耀。
赤韍的繁体字为赤鞴。
在古代,赤韍的写法略有不同。当时将“韍”写作“革”,表示皮带,而“赤”仍然是表示红色的意思。
1. 将军腰间佩挂着鲜红的赤韍,显得威猛非凡。
2. 在古代,赤韍常常被视为将领身份的象征。
1. 赤带:红色的腰带。
2. 韍革:皮带。
1. 赤带:红腰带。
2. 赤绳:红色的绳子。
青韍:蓝色的腰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