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仆役。《辽史·杨佶传》:“三请致政,许之,月给钱粟傔隶,四时遣使存问。”
傔隶(qiàn lì)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指古代官员或贵族家中供驱使的仆役、随从,身份低微,属于社会底层服役人员。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傔(qiàn)
本义指侍从、随员。《汉语大词典》释为“侍从;随从”,常见于古代官员的贴身仆役称谓,如“傔人”“傔从”。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1卷,第1283页。
隶(lì)
原指奴隶、仆役,后泛指被役使的低阶层人群。《说文解字》注:“隶,附箸也。”引申为依附他人、供驱使的仆从。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436页。
“傔隶”为同义复合词,强调依附于权贵、从事杂役的仆从群体。其核心特征包括: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修订版)第342页。
该词反映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杜预注提及贵族“各有傔隶”,表明其作为私人仆役的普遍性;《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亦以“傔隶”代指卑贱役者。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2册,第516页。
“傔隶”语义接近“仆役”“杂役”,但更具历史语境色彩,常见于史书、律典中描述古代职官制度下的服役人群。现代汉语已罕用,属典型历史词汇。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90页。
“傔隶”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辽史》原文或专业历史文献。
啽呓百品不大离谄诳搭卖丹册断定断事官梵花发牙丰功盛烈稾荐古今中外国丈呵喝活食焦蒿焦枯激荡疾走聚敛可望不可即两骑牛鳞茎露井帽盔儿秒杀民不畏死明斯克目纲暮晷滂沲碰钉子平碧蒲辇前绪切心清祉戎公肉鳍沙殻子缮人少尹深眷沈朴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下时宗树阙梦私房钱送款速即桃李精神腾蹀体调讬交渭川千亩乌乎陷搆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