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猪苓。药草名。 唐 韩愈 《进学解》:“是所谓詰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祝充 注:“ 楚 人呼猪为豨,豨苓乃猪苓也。” 宋 陆游 《闲咏园中草木》:“劝君办取金鸦嘴,不问昌阳与豨苓。”参见“ 猪苓 ”。
豨苓(xī líng)是古代文献中对中药材“猪苓”的别称,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词义与别名
豨苓即猪苓,因“豨”为古楚地方言中对“猪”的称呼。该名称体现了古代地域文化对药材命名的影响。
文献记载
药用特性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功效,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注:具体药理需参考现代药学资料补充)。
名称演变
现代多称“猪苓”,而“豨苓”作为古称,常见于诗词或文言语境中,如《汉典》等工具书均标注为别名。
如需进一步了解猪苓的现代临床应用或化学成分,建议查阅权威中医药典籍或研究文献。
《豨苓》是一个汉字词汇,通常用作名词,指代一种中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常用于中医药中治疗热病、水肿、瘰疬等症状。
《豨苓》是一个两个字组成的词汇,第一个字是“豨”,部首是“豕”,总笔画数为11;第二个字是“苓”,部首是“艸”,总笔画数为11。
《豨苓》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本草纲目》。在繁体字书写中,豨苓分别写作「豨苓」,字形上与简化字保持了一致。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豨苓的字形稍有不同。豨的古形写作「豕之下对」,苓的古形写作「艹之左上,令之右,冬之右边加心」。
1. 医生给我开了一副药方,其中包括豨苓来治疗我身上的水肿。
2. 这种草药被称为豨苓,它对于清热解毒非常有效。
豨苓枝、豨苓草、豨苓汤、豨苓饮等。
白术、白豆蔻、茯苓 等
热毒、湿气、病疮 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