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开耀年间进士。任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曾从军边塞。后解官回乡,被人诬陷,死于狱中。提倡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绮丽诗风,是唐诗革新的先驱。所作《感遇》、《登幽州台歌》等诗,风格沉郁刚健。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约661年—702年),字伯玉,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其姓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需从单字本义与姓名文化角度解析:
"陈"为中华姓氏之一,源自周代诸侯国陈国(今河南淮阳),《说文解字》释:"陈,宛丘也。舜后妫满之所封。"后引申为"排列""述说"之意,如《广雅》:"陈,列也。"作为姓氏,象征宗族传承与历史渊源。
"子"
"昂"
姓名"子昂"整体寓意为才德出众、气宇轩昂之士,与其文学革新气魄高度契合。
在文学语境中,"陈子昂"已成为唐代诗文革新标杆的代称,其《感遇》诗与《登幽州台歌》开创雄浑质朴之风,被《新唐书·文艺传》誉为"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子昂始变雅正"。其名承载反对浮靡文风、倡导汉魏风骨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符合原则的权威来源):
“陈子昂”这一表达可从两个层面理解,既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也可作为成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字伯玉,唐代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是初唐时期重要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革新倡导者,被誉为“诗骨”“唐之诗祖”。
身份与成就
生平轶事
“陈子昂”用于形容才华卓越、能力出众的人,源自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需注意语境区分其含义:在文学讨论中多指历史人物;日常用语中则可能为比喻性表达。若需进一步了解陈子昂的作品或生平细节,可参考《陈伯玉集》或唐代文学史相关研究。
跛匡不蒙潮涛陈刍出庭大沽之战登顿地毡抖觫方畿翻摹发硎封祀冯修纷嚣府厅伏箱赴险如夷隔舱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馆室贯悉辜恩果粥晖光日新会谈佳树笄导结心经院救灭积下狂号羸卒廉贫裂理猎书凌烟阁砺岳盟河买得起盟山誓海绵蒙妙果乃尔帕头前覩锵洋齐量等观圈牢润滑手模帅阃嘶涩跳歌通今妥侑偓促芜累梧叶题诗湘波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