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偓促的意思、偓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偓促的解释

[narrow-minded] 形容气量狭隘,拘于小节

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楚辞》

详细解释

器量局狭貌。《楚辞·九叹·忧苦》:“偓促谈於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王逸 注:“偓促,拘愚之貌。”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偓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偓促”形容人气量狭隘、拘泥于小节,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楚辞·九叹·忧苦》中写道:“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通过对比“偓促”与“律魁”(指豁达之人),突出前者局促狭隘的性格特征。

2.出处与注释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东汉学者王逸在注解中将其解释为“拘愚之貌”,即思想拘束、不够开明的状态。后世多沿用这一释义,强调其“器量局狭”的特点。

3.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偓促”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或特定语境下的修辞表达中。其近义词包括“褊急”“狭隘”等,但语义更偏向于形容性格的拘谨与短视。

4.注意区分

需注意与“褊促”(biǎn cù)区分,后者意为急躁、气量小,虽含义相近,但字形和具体用法不同。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文例证或学术讨论,可参考《楚辞》相关注释及汉典等权威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偓促(wò c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偓促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说话、行走等动作的急促或困难,不流畅的状态。常用来形容因为激动、紧张或突发情况而说话或行动不太顺畅。 拆分部首和笔画: 偓(偏旁部首:人,笔画:9) 促(偏旁部首:人,笔画:9) 来源: 据古代文字学家郭璞的《说文解字注》,“偓”原为“倭”,意为歪斜、弯曲。而“促”则指趋近、加紧。两个字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偓促”,表示行动或言辞的不流畅。 繁体: 繁体字为「偓促」,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在用法和形态上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使用繁体字的地区在古代一般没有特殊的写法,所以古代的「偓促」与现代写法一致。 例句: 1. 由于紧张,他回答问题时有些偓促。 2. 演讲时,他的口才非常流畅,没有丝毫偓促之感。 组词: 1. 偓动:意指行动或说话带有不流畅、支支吾吾的感觉。 2. 偓言:意指说话时语气不顺畅、不流畅。 3. 偓词:指言辞、语言不畅,说话不顺利的状态。 近义词: 1. 结巴:指语言不畅、说话含糊、中断或行动不连贯。 2. 吞吞吐吐:形容说话时迟疑、结巴或支支吾吾。 反义词: 流畅:指言辞或行动顺畅、流利、不受阻碍。 总结: 偓促是一个形容言辞或行动不流畅、支支吾吾的动词短语。它的部首均为“人”,分别为偓的部首笔画数为9,促的部首笔画数为9。据古代文字学家郭璞所解,偓原为倭,意为歪斜、弯曲;促则表示趋近、加紧。繁体字与简体字写法相同,古代写法与现代汉字一致。常见的组词有偓动、偓言、偓词,它的近义词为结巴,反义词为流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