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rrow-minded] 形容气量狭隘,拘于小节
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楚辞》
器量局狭貌。《楚辞·九叹·忧苦》:“偓促谈於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 王逸 注:“偓促,拘愚之貌。”
“偓促”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空间狭窄”或“处境局促”的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第2版)的释义,“偓”本义为狭窄、紧缩,“促”则有紧迫、短缩之意,二者组合后形成叠韵联绵词,多用于形容物理空间受限或抽象意义上的窘迫感。
该词在古籍中的使用可追溯至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文中用“偓促一室”描绘人物受困于狭小房间的困境,体现了词义中的双重空间限制特征。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汉语字典》中指出,这类叠韵词的形成往往源于古代口语的韵律需求,通过音节重叠强化表意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偓促”未被单独列为词条,但其构成语素仍活跃于“促狭”“促膝”等常用词汇中,印证了该词素组合的逻辑合理性。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强调,此类古语词的现代使用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同音词“龌龊”产生语义混淆。
“偓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偓促”形容人气量狭隘、拘泥于小节,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楚辞·九叹·忧苦》中写道:“偓促谈于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间”,通过对比“偓促”与“律魁”(指豁达之人),突出前者局促狭隘的性格特征。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东汉学者王逸在注解中将其解释为“拘愚之貌”,即思想拘束、不够开明的状态。后世多沿用这一释义,强调其“器量局狭”的特点。
现代汉语中,“偓促”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或特定语境下的修辞表达中。其近义词包括“褊急”“狭隘”等,但语义更偏向于形容性格的拘谨与短视。
需注意与“褊促”(biǎn cù)区分,后者意为急躁、气量小,虽含义相近,但字形和具体用法不同。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文例证或学术讨论,可参考《楚辞》相关注释及汉典等权威工具书。
白棘白龙鱼服榜挞班位枹鼓变记号弊子不良冁尔齿如含贝充榦吊会调露兜裹放射性微尘伏倒服玩告哀高精尖槁师功筑光伏效应过支海源阁寒饥坏钞黄龙洞将令金罍谨完季兴考风狂贱老疙瘩琉璃眼刘裕喽啰滤纸缪戾内障拟人喷筒漂膏千里光栖栖遑遑阙廷鹊尾鑪扫网设版诗席试象司勋漱流枕石碎骨粉身贴子词同地腯成无所施其伎武元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