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释的意思、校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释的解释

校勘注释。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大颠书》:“惟 韩 集参会诸家,精为校释。” 胡适 《<梁任公墨经校释>序》:“ 梁先生 的校释,有许多地方与 张惠言 、 孙诒让 诸人的校释大不相同。” 戈宝权 《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 鲁迅 的校释是为了帮助译者校改译文和为了让 日本 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而加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校释"是汉语文献学中的一个复合术语,指对古籍文本进行校勘与注释的综合性整理工作。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1. 校(校勘):

    • 本义与引申:本义指木制刑具(枷械),引申为核对、订正。在文献学中,特指通过比对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抄本、刻本等)或相关文献,发现并订正文本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脱漏(缺字)、衍文(多字)、倒置(文字顺序错乱)等现象,力求恢复或接近文本的原始面貌。其目标是解决文本的准确性问题。
  2. 释(注释):

    • 本义与引申:本义为分解、解说(如解绳结)。在文献学中,指对文本中难懂的字词、名物、典章制度、历史背景、人物事件、思想内涵等进行解释、说明、考证和阐发。其目的是解决文本的可理解性问题,使现代读者能够读懂、理解古籍的内容。

“校释”的整体含义: 将“校”与“释”结合,“校释”即指对古籍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它首先通过严谨的校勘工作,确保所依据的文本尽可能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注释,解释疑难,疏通文义,揭示内涵。因此,“校释”是一项融合了版本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术工作,其成果通常体现为带有详细校勘记和注释的古籍整理本(或称“校注本”、“校释本”)。

应用场景: “校释”工作主要应用于古代典籍(如经、史、子、集各部文献)、出土文献(如简帛、敦煌遗书)、宗教经典等的整理与研究领域。一部高质量的校释著作,是学者深入研究古籍和读者阅读利用古籍的重要基础。

参考来源:

  1.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在通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古籍的体例、古书的注解(包括传、笺、疏、正义等)以及古书的句读、标点等知识,是理解“注释”工作的基础教材。其中对“校勘”的原则和方法也有涉及。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作为权威的大型古汉语辞书,其对“校”、“释”二字的本义、引申义及在文献学中的专门含义有清晰准确的解释,是理解“校释”术语构成的基础。
  3.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系统介绍了古籍整理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流程,包括标点、校勘、注释、今译、辑佚等,其中对校勘和注释(即“校释”的核心内容)的方法、体例、注意事项等有专门的、详细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校释”是一个汉语词汇,结合了“校勘”与“注释”两种学术工作,主要用于古籍整理或文献研究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校释”指对古籍、文献进行校勘(核对不同版本,纠正文字错误)和注释(解释词语、典故、背景等)的综合工作。例如,鲁迅曾通过校释帮助译者修改译文,方便读者理解()。

2.构成解析

3.应用场景

4.常见混淆

“校释”是文献研究的重要方法,兼具考据与阐释功能,需综合语言学、历史学等知识。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参考胡适《梁任公墨经校释》或鲁迅相关译作()。

别人正在浏览...

哀雅巴黎炳若观火掤拽不住子参玄鸱鸠舛骛吹灯拔蜡楚剌词社剟材樊槛翻腾風潑粪棋钩箝萑蔰灰渣壶丘涧栖徼伺极本穷源汲深看活可罕骒駝克意烈火真金粒间隆颜雒常毛里塔尼亚邈以山河密席母教攀禽类穷日犬牙仁至义尽三途三言苫眼铺眉稍间舍本逐末省循蛇影杯弓时乖运蹇顺风张帆覗机琐贱桃李源袜袴嵬騀巍然屹立无愧辞详议小绵羊牺币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