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襁褓的意思、襁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襁褓的解释

[swadding clothes] 襁保,襁葆。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

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后汉书·桓郁传》

详细解释

亦作“ 襁緥 ”。亦作“ 襁葆 ”。 1.葆,通“ 褓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泛指婴儿包。《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緥,犹坐收繫郡邸狱。”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緥,小儿被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婴孩无知,虽使陨於母胎,夭於襁褓,啜气欲絶,岂识患苦!” 艾青 《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2).葆,通“ 褓 ”。借指婴幼儿。 汉 贾谊 《新书·数宁》:“ 发子 曰:‘至治之极,父无死子,兄无死弟,途无襁褓之葬,各以其顺终。’” 宋 黄庭坚 《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余自襁褓,独媪一人怜而抚我,不图今已长眠。”

(3).葆,通“ 褓 ”。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龚涛前身》:“医居于郡治之南,过司法厅,见门外扰扰往来,云:‘官病亟。’及至 龚氏 而 涛 生。襁葆毕,復还,则司法已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襁褓是汉语中一个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特指包裹婴儿的布带和被褥,后引申为代指婴儿时期或需要被呵护的幼年阶段。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源与本义

  1. 指背负婴儿所用的宽布带。《说文解字·衣部》释:“襁,负儿衣也。从衣,强声。”古代用长布条将婴儿束于成人背部,确保安全。

  2. 褓(亦作“緥”)

    指包裹婴儿的小被。《玉篇·衣部》载:“褓,小儿衣也。”即覆盖婴儿的轻软织物,用于保暖。

    二字合称“襁褓”,完整指代古代育婴的包裹系统,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臣青子在襁褓中”,强调婴儿需被布带与被褥严密包裹的状态。

二、引申义与文化意象

  1. 象征婴儿期

    因襁褓是新生儿专属用品,故成为“婴儿阶段”的代称。如《列子·天瑞》言:“人生……在襁褓而孩”,喻指生命初始时期。

  2. 喻指脆弱需保护的状态

    因婴儿完全依赖外界照料,衍生出“未成熟”“需庇护”的抽象含义。如“襁褓中的产业”形容新兴脆弱的事物。

三、现代汉语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襁褓 qiǎngbǎo

名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母亲把婴儿裹在~中 ◇ 科技创新的~阶段需政策支持。

其现代用法保留本义,同时广泛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的初始或脆弱阶段。

四、典籍例证

  1. 《礼记·内则》

    “子生三月之末……衣不帛襁褓。”规定婴儿襁褓禁用丝帛,反映古代育婴礼制。

  2. 《汉书·宣帝纪》

    “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印证“襁褓”指代幼龄的用法。

五、构词特征

“襁褓”属联合式复合词,二字同义复用(均指婴用织物),符合汉语“同义连文”的构词传统。其中“褓”亦作“葆”“緥”,《汉书》颜师古注:“緥,小儿被也”,说明异体字的存在。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g bǎo(注意“襁”不读 qiáng)。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本义
    指包裹婴儿的宽带(襁)和被子(褓),后泛指婴儿包或包裹婴儿的行为。古代襁褓尺寸约为长1.2-2尺、宽8寸。
  2. 引申义
    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或比喻婴幼儿时期。例如:“尚在襁褓中”表示婴儿阶段,“脱离襁褓”比喻长大成人。

二、结构与文化内涵


三、应用与例句

  1. 文学引用
    《列子·天瑞》提到“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指婴儿出生即夭折。
  2. 现代用法
    • “她尚在襁褓中就被收养。”
    • “脱离襁褓后,孩子逐渐独立。”

四、常见误区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或百科(如汉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巴旦杏版国八遐鄙诞步祷诚挚崇大倒侧电源东道国扶抱副神经伏维高制瓜熟归鸿荚蒾酱酻急脚鬼济事九阍九窍恪守成宪夸目陋僻漏眼不藏丝论旨莽泱木精纳麓平地青云辟廱仆赁朴素无华普照硗垤启惎轻看清凉宫邛葛三公三士身基帅乘殊方同致姝颜松明火獭皮体能土灰讬梦外厢危槷武力无字悟县空小单于萧憀瞎说白道夏羊